读者:韩宗书
2010年12月14日
经济观察网:
新医改已经推行了一年多了,但药价虚高的顽症犹在,今年5月湖南冒出了“天价芦笋片”,11月杭州又出现了“药品价格回扣门事件”。事实证明这是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出了问题。
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是上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力,医院执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经济政策,与之配套的药品销售政策是,顺加固定差率销售。公立医院的药品购销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即药品采购清单需经医院药剂科主人与主管院长的签字,方能执行。顺加15%销售。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传承至今的行政管理体制。
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既不反映供求,又不反映价值,价格竞争被屏蔽。公立医院医医改,涉及公平与效率,实践证明“药”改是关键,公立医院医改当务之急是改革落后的药品流通体制。
我国医药、医疗市场的现状分析从我国药品生产、流通及公立医院药品流通情况实际出发,分析现状,对症下药。
根据政府公布的有关数据,粗浅分析现阶段我国医药、医疗市场的现状。
一、 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药品生产要素基本上市场化,药品生产原材料的计划配置体系不复存在。大部分药品已列入商品行列。
二、 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截止2010年11月,有近7200家生产企业)。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邵明立公布,2010年1-8月,全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3781亿元,而美国 辉瑞公司2008年销售额就约为483亿美元,人民币3188亿元。
三、 全国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额占全国药品市场销售额比重大,医院用药市场占据了药品终端市场 80% 的份额,公立医院是我国药品销售市场主渠道。
四、 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额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大,一般在40%左右。
如今年7月湖南省审计厅最新发布了对当地8家公立医院经营状况的审计结果,8家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45.38%。以药养医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全国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状况。
五、 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10%。以福建的一个三甲医院为例,去年的总收入是10亿多元,而财政补贴只有4000万元,占总收入比例不足4%。药品收入5亿多元,占总收入近50%。(据《工人日报》(2009年03月11日 01版)。国家对公立医院从80年代的全额拨款到90年代的差额拨款再到现在的按项目拨款,形成逐年减少态势。
六、 部分药品出厂经过各个中间环节进入医院再到患者手中,其价格差价构成呈现生产厂和医院这两头小,中间环节奇高的状况。如湘雅二医院每瓶芦笋片卖213元,而出厂价只有15.5元,销进差价率92.72%,扣除医院15%的加价率,中间环节差价率达77.72%。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养”了许多环节。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经济现况是像“国有民营”(广州钟南山教授语),支撑其运转的经济支柱是国家拨款、医疗服务收入及药品加成收入,其比例大约为1:5:4,三足鼎立,支撑医院运转。
公立医院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的药品流通渠道,严重滞后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亟待改革。
标本兼治
推行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药品零加价率、药事服务费等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只是治标,不能改变形成药价虚高的本质问题。
药品价格虚高的焦点是:药品生产的市场化与公立医院药品流通的行政“计划”的冲突。在目前未改变公立医院现状的情况下,取消15%药品加成,只有“两足”何其运转;增加药事服务费,给老百姓造成虚高药价未改,又要增加收费的错觉。
如果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不及时改革,公立大医院的虚高药价就会形成价格“山头”,基层医疗卫生院的药品价格就降不下来,同时国家投入基层的医改资金,还要为高药价支付“药品价格回扣”的腐败成本。
吴敬琏老师指出经济改革,离不开市场取向。在公立医院医改中不应将药品价格竞争列为禁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调控之手都应该在公立医院医改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即遵循经济规律,标本兼治,用经济与行政手段共同治理。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如关系老百姓生活的粮食商品改革就非常成功,粮农、粮企和消费者都很满意。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为什么不能借鉴呢?(建议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在改革开发较早的广州等地现行试点)。
公立医院的医、药不能绝对分开(为医者,对症和下药是对患者及药性了解得出的结果,医、药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应分而治之,医,要公益化,药,要有限度的市场化。
放开公立医院药品流通渠道,医院药房超市化(新医改方案已明确肯定)。改革公立医院药房体制——成立由公立医院、药品生产厂及流通企业参股的医院药房股份公司。药品购销不再由行政首长负责,而由公司法人按经济规律自主决策。在有限度的市场调节下,国家再对药品价格实施一定幅度的差率控制,同时可对某 些药品组织委托生
产,平抑市场价格,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改革公立医院医药品流通体制,是利国利民之事,是公立医院医改的突破口,是破解以药养医、药价虚高老百姓看病贵的捷径。改革好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将有利于我国医药生产、流通和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医改资金用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等方面的收入改革。
公立医院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正当时。我国今年gdp增速将达到9.9%,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一支独秀,这正是大力发展我国医药医疗经济的大好时机。占我国药品销售量80%的公立医院药品流通渠道的改革,必将带动药品生产及药品流通发展和变革。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小作坊方式,将让位于集约化大规模化方式。
经过市场调节,药品价格虚高将不会是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