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在北京
导语:如果北京肯舍弃点名头,分散点权力给别的城市,北京还会有这么多外地人吗?

经济观察网 杨婷婷/文 北京的治堵新政有一条是,外地人如果要购车需要提供5年纳税证明。

一刀切似的政令快速出台,看似雷厉风行,实际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奥运前的单双号限车令,不仅没有有效的遏制机动车的增长,却加速了机动车数量的几何数扩张。不理性的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往往通过堵住和限制让问题走进死胡同,最终变成结不开的毛线团。

我相信对外地人购车进行限制,正是政策制定者在问题毫无头绪的情况下,不得不下的一个奇招。

北京对外地人真是既爱又恨。一方面,正因为集中了如此庞大的外地人,才让北京在短短10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快速竖起了一座座高楼,也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北漂的坚守,北京才有可能成为今天的文化、思想中心。

不过这些年,北京享受到的和让它痛苦的一样多。由于人口的过度膨胀,整个城市都在超负荷运行,每个人头分到的平均资源都少的可怜。而生存门槛比较低廉,又让更多的人涌入这个巨大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是应该好好的解决下人口问题,但是让人感到费解的是:为什么,每一次可以动用的武器,都只有户籍这一个呢?为什么每一个新政令的出台,都让那些在这里奋斗的外地人心惊肉跳呢?

事实上,由于政策的偏向性,外地人的奋斗成本要远远高出本地北京人。

一个年轻人,如果选择在前往北京发展,要承担这里不菲的房租或者昂贵的房价,以及可以看作为零的人际关系。曾经,这里还是公平奋斗的天堂,但如今,没有人际关系在这个城市里,几乎是寸步难行。

许多年过去了,有些年轻人留了下来,成了家有了小孩。教育又成了眼前最大的槛,没有这里的户口,你就永远只能当个“外地人”,付比本地人更多的钱才能让孩子读上这学校。
还有更多隐形的福利你没有权利被分配,比如基本的社保福利。

外地人的抱怨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抱怨归抱怨,他们唯一能选择的也就是更低调的默默忍受。有人说,和排外的上海比起来,北京已经足够宽容了。
更本土的北京人也许也没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发展中,他们失去了家园大规模的搬迁,为了今天的CBD做出牺牲,更多的外地年轻人在挤压本地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他们一样对这样的现状感到无所适从,但很多人知道,这些,不全是外地人的错。

和上海依靠自身的港口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相比,北京的腾飞更多的是来自于政治集权的优势。垄断几乎是这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北京是全中国最有野心的城市,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巨无霸,因而从不考虑周边城市死活。在政治中心的保障下,让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娱乐中心一切都飞起来吧。

如果北京肯舍弃点名头,肯分散点权力给别的城市,北京还会有这么多外地人吗?那时,这些让北京头痛的问题还会走到只有拿外地人开刀的这条笨路上来吗?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