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王国”
导语:互联网本不该有王国,但不可否认,在互联网向成熟行业的过渡中,一切都不能杂乱无章。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在以不同的方式“管理”着我们,当然,我们很自愿,也很开心,这正是他们的魔力。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昊一个是《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一个是《金融时报》的年度人物,扎克伯格和乔布斯有一个共同点:王国。

《时代周刊》对扎克伯格的评价很贴切,“扎克伯格发明的社交网络平台在启动伊始便拥有6亿用户。就在一天之内,大约就有10亿新作品的内容张贴在Facebook上;这个结缔组织覆盖了整个地球的十分之一范围。目前,Facebook是地球上的“第三大帝国”,它上面拥有的公民信息,甚至比任何一个政府都要多。扎克伯格,这个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正是这个帝国的国王。”

而乔布斯拥有同样的权力,“乔布斯能够使消费者着魔般排队购买苹果产品,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让他们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能力甚至得到了竞争对手的盛赞。”在《金融时报》的评价中,“排队”是个亮点,除了乔布斯,还有谁有如此魔力?

这其实是互联网的胜利。在通信时代抑或IT时代,垄断和规则是主题,那是强权者的游戏,纵使扎克伯格回到那个时代,也会撞得头破血流。而如今,技术铁幕被打破,互联网以庞大的内容资源迅速上位。而经历了太多的辉煌和泡沫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个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掌门人是多么得重要。

也许有人会奇怪,“互联网基因”不就是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吗?那么多人热爱着这个行业,甚至很多跟乔布斯、扎克伯格一样偏执和自负,可他们不还是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没错,我们曾经为网景的衰败唏嘘不已,也曾经纠结于互联网的浮躁,但请注意,正是很多从业者曲解了“互联网精神”。它追求自由,但绝不是纵容一切;它提倡共享,但反对践踏规则。互联网需要经历一场洗礼,它要告别刀耕火种,而我们则还习惯性地用“互联网精神”来填补它和商业规则的隔阂。

而“互联网基因”则没那么乌托邦,它不再空洞,而是试图用革命性的方式融入当下的商业环境。这需要自由、需要共享,当然更需要创新和规则。

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正是这样的人,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APP Store塑造了iPhone和iPad的灵魂,这正是互联网的威力。很多产品甚至超过了苹果的技术参数,但遗憾的是,苹果有数十万的应用开发者在为你量身定做有价值的应用程序,这是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无法做到的。乔布斯是第一个把“互联网基因”嫁接到IT产业上的人,他取得了颠覆式的成功,正是他的“破坏因子”打碎了强权。

他有了自己的王国,也有了制定规则的权利。后话无须赘述,“苹果王国”的城墙越垒越高。

在《社交网络》这部自传式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扎克伯格是一个“恶棍”。狂妄、偏执、冷漠,他忽略女友的感受、穿着睡衣去见风投、把合伙人的股份降到近乎为零……如果换做是我,一定不会交这个朋友。

但他成功了,并且成功的很简单。“只是连接”,《时代周刊》总编斯坦格尔这样解释扎克伯格的获奖原因。

“我们正在经历另一个重大的转变。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络方式及生活中相关的体系也正在发生演变。对权威的信任受到侵蚀,同时权力正在变得分散,也许,互相之间反倒拥有更多的信任。我们的认同感更加多变,而我们对隐私的认识也正不断的扩大。那些一度曾被认为是知己之间的秘密,现在却通过一个按键就能与百万人分享。”

在扎克伯格的王国里,没有地位,没有国度,同样没有歧视。他在发扬着互联网追求的“共享”和“自由”,他也在把这些信息变成美元。他和乔布斯一样,只是换了一个“炒法”,把这些内容变成了更加可口的“菜肴”。

Facebook很开放吗?并不是,它屏蔽了谷歌,也在不断地圈地,它也是个规则制定者,而唯一不同的是,这个规则十分“互联网”。

互联网本不该有王国,但不可否认,在互联网向成熟行业的过渡中,一切都不能杂乱无章。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在以不同的方式“管理”着我们,当然,我们很自愿,也很开心,这正是他们的魔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