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令我们如此不安?
导语:

经济观察网 张晓晖/文 11月15日,最终被确定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日”——那场发生于胶州路上教师公寓的大火,夺去了58条生命。 

我至今记得电视新闻里一位在大火中失去母亲的女住户,噙着泪的发问。她面对镜头哽咽着:“其实我很想给我妈妈一个说法,我就觉得你住在13楼,大家不都说,高枕无忧吗?没有想到这么残酷的事情要发生在我身上,如果住在自己家里面都这么不安全,我只是想问,那住在哪里安全?你用什么来保障自己?” 

毋庸置疑,我们如今身处的社会,正在变得令人不安。 

年初发生于福建南平幼儿园的“3.23”血案,让天下父母为之惧怕,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年内,全国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均在上下学时分配民警看守,以安抚不安的父母;7月在河南流传的关于“蜱虫咬人致死”的谣言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证实,此后卫生部专门召集新闻发布会,通报关于蜱虫致死的数据,并告知公众如何加强防范;8月23日发生于菲律宾的香港游客劫持事件,最终被凶徒射杀的血案再次震惊世人,它让每一个中国人切实的感受到,就算有强权政府的庇护,但是作为个体的公民,仍然是如此的脆弱…… 

公共事件频发,加上现代讯息的飞速传播,身处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赢弱。 

引发更多人不安的,还体现在一些人们生活相关的细节上,比如柴米油盐醋的价格上涨。至今政府仍未承认有通货膨胀,但央行的加息和无数次的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隐约透露出政府的不安。 

无论是通胀,还是蜱虫,或者是上海胶州路的大火,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在本质,那就是“不可控”,一旦事物变得不可控制,它也许就会朝着人们预期的偏离轨道上去运行。比如大火,如果公众知道这场火灾可控,且不会有人员伤亡,那么事件就会变得极其简单。 

矛盾点正在与此。此前,上海政府灌输给民众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有可升至85米高的消防设备,我们有着为上海世博会准备的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器材,我们还拥有全国最强的消防队伍。但遗憾的是,11月15日的那个下午,公众只有眼睁睁地看着那栋28层的高楼在大火中燃烧。 

这种推理仍然可以置换到其他事件上来。比如房价,年初政府明明发布了房地产调控禁令,而且是前所未有的严厉——但是现在年关将至,不少城市房价不跌反升,摧毁了无数新人准备来年新婚的打算。再比如通胀,今年的大蒜、生姜、绿豆仍然保持快速上涨趋势;燃油的价格上扬,导致中国南方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柴油荒,我所居住的城市,就因为硕大的卡车排成长队等待加油,造成交通阻塞,而这种阻塞,令无数上班族焦躁不安,因为道路一旦堵塞,不可控的因素就出现了。 

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在观察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从天象地理包括我们自己,人类探索的越多,就越希望能够控制我们周围的一切。 

而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社会中不安分的因子越多,那么这个社会就变得不太稳定,如果社会不稳定的事件频发,那么公众就没有安全感,一旦公众没有安全感,这种情绪就会在人群中蔓延,最终将成为集体情绪,或迎来爆发的那一天。 

我曾经遇到一个旅归的华人,他跟我闲谈的时候,谈过一个道理,他说,一个不安的社会,肯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而高速增长的社会,正是这种不稳定社会的典型。 

他说,“我去过英国、美国、日本、北欧和澳大利亚,那里的社会结构很复杂,多民族混居,而经济也不怎么样,一直徘徊在增长与负增长之间,不像中国,每年的GDP增长都以接近10%的速度在前进。”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社会形态却很稳定,公众没有太多的怨言,物价稳定,供应充足,人与人之间,多是友善与和蔼可亲。 

据此,他进一步分析,因为中国社会一直在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社会结构多半分配不均衡,一旦分配不均衡,人就容易生怨气。 

不安其实源自于我们对生活的不满:过高的物价,昂贵的楼价,低廉的薪水,以及来自强权政府的种种约束,这些不满的情绪都会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安,一些极端个体将这种不安情绪演变成为暴力;而一些群体在经历了这种不安的情绪的蔓延之后,仍然身陷其中而无法自知。 

在这位朋友看来,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态,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不安,因此,各种各样的事件,仍然会在我们身边不停的发生。 

2010年即将过去,诚恳而言,的确没有人知道,2011年我们又将会迎来什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