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您好!
首先感谢你们对《国家意愿的私人读本》的策划编辑,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意思。让我看到不同地域,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不同表达,个人以为最珍贵的就是这种“个体”“不同”所产生的碰撞与交锋,也让我一个普通白领开始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看完90封信,有了自己的点评;最后也以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2011年的期许。
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如果把个人与国家都比喻成两个独立个体,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实力相当,关系平等;在一定游戏规则下,有时候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桥,彼此互不干涉;而有时候相互博弈,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有时候合二为一,不分彼此,共同进退…问题往往出现在第二种情况相互博弈时候,如果双方都是高手你来我往,互有胜负;而我们现在明显是国强民弱,国家是发力体,个人是受力体,基本上只有国家对个体的作用力,没有个人对国家的反作用力,更缺乏个体对国家的发力。根据“发力”的影响范围,可分为实相关和虚相关。比如油价涨跌利率调整,国家发的这些“力”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立竿见影,这就是实相关;而火箭发射军事演习,与个人生活距离遥远影响间接,这就是虚相关;根据“发力”的效果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比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力强大,老百姓出国旅游越来越容易,大家就心情舒畅,这是正相关;随着私家车增多,为了缓解交通堵塞,政府出台各种限行措施,但公共交通建设又不完善,结果造成百姓出行不便,心情郁闷,这就是负相关。对于个人来说,我更注重和自己自身生活切实挂钩的“实相关”,以及真正提升短板,让生活更美好的“负相关”。至于说如何通过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让“实相关”与“正相关”挂钩,“负相关”转向“正相关”,我还真没想过,这倒是很启发思考。
以上只是我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点滴感悟,尚且肤浅,但很高兴借这么一个机会梳理自己思路。言归正传,谈谈我对这90封信的感想。首先必须承认,这90封没有全部一字一句读完,主要因为两个缘故,一类是实在不太明白到底说什么,没有兴趣读完;另一类就是看了一些就知道要说什么,没有耐心读完。而真正让我读完,且能留下印象的信就像贵报篇首语所提及的“国家意志应由个人表达….不仅取决于那台轰鸣的国家机器,更取决于这个国家每一个生动的个体。” ,最珍贵的两个词语就是“个人”和“生动”。站在我的角度, “个人”更倾向于自然属性的“个人”,摆脱称谓头衔平台关系,尽量回归到最基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谈自己所思所想。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非常困难,一方面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彼此缠绕,很难从中剥离出那个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面对这样一个活动,这样一个选题,特别是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读者,这封信的涵义更加不同,也异常复杂。即使他们希望表达自我,但大众眼光也会定式思维地把他们等同于某个品牌,某个事业,面对这样的“紧箍咒”,又该何去何从?所以如何能把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兼而有之,又相得宜彰,对每个作者都是非常挑战的任务。而所谓“生动”,就是希望通过作者的寥寥数语让人感到流淌在文字间的生命力,也许是希望,也许是遗憾,也许是喜悦,也许是悲伤,也许是坚定,也许是迷茫....通过这些文字能够在霎那间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看到一个平时很少触及到的真实表达。
所以鉴于我个人对“实相关”和“负相关”的关注,对“个人”和“生动”的理解,还有很多说不清的偏好以及个人局限性,随便点评如下,以下列出的是在我看完一遍之后就留有一些印象的作者:
文化学界(排名不分先后):
冯唐: 个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剥离。
张鸣: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己从事并热爱的行业,在一天天变糟,而你却无能为力。”----所有文章里感情最直接的一篇,尤其是痛苦和无奈。
萧功秦: 很喜欢这个题目 “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什么精神资源”, 我也有类似H君的问题,如果有时间,也想给萧教授写封EMAIL请教一下。
奚志农: 爸爸写给女儿的信,他的烦恼,他的担忧,他的纠结…最是情真意切。
姚明: 幽默、脚踏实地的姚明,与平时媒体中看到的不一样。
张大川: 黑色幽默&想象力….让我想起一些欧洲电影。
王军: “我热爱的这个城市还在被拆除之中”和我心有戚戚焉,十一假期回北京,客观审视了从小长大的城市,不得不说它真是难看…痛心呀。
黄珂: good friends, good food and good wine(好朋友,好吃的和好酒)三者缺一不可。
茅于轼: 正经八百讨论经济民生,最通俗易懂,看着舒服。
朱大可: “从2011年开始,“50后”将依次、满含遗憾地退出这个时代,退出被撕裂的历史,退出争斗与抒情,退出声色犬马的名利场,转而成为缅怀往事的回忆录作家,靠对似水年华的追忆而度过余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超越这种体质人类学的限定。”---不仅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都会重走这条路,知道谢幕是什么样子了,就更要专注过程。
政经(排名不分先后):
谢朝平: 法律不能涵盖所有,在法律之外还有正义、道德和良心…也许那条线的偏差就是一厘米,但可能就此天翻地覆。
邱柯: “看好你的钱袋子,好好生存”---身为中产,而且应该是中产里面的中间偏上,他说的是生存,不是生活。
李雪荣:贫困地区县委书记实实在在的“七个一工程”
巴索风云: 向我们描述个人如何向国家传递“反作用力”的真实案例。
赵继琼: 她的压力最实际,她的希望也最实际
钟如九: 她用极其平缓的语调,叙述一段极其悲惨的变故…反差之大,更让人唏嘘不已。
王帅:每个人小时候有很多理想,当大侠,当超人…然后呢? “站在三十岁的门槛,我无限希望自己以后能“傻傻”地活着,生活静好,现世安稳,其他神马都是浮云。”,唯有一声叹息。
张海超: “医生跟我说,我最长也就能活7年。我希望尽我所能,来帮助那些职业病患者,为职业病的防范、促进大家对职业病的认识做点事情。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来帮助更多职业病人维权,能让他们在面对职业病的时候,解决起来更方便、更快捷一些,不希望有更多的农民工受职业病的折磨以及维权难的折磨。”----真正的高尚。
周殷子: 个人*生动*真实*自然=纯粹
李毓全:看到更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对自己家乡内心深处一种热爱的表达, 真情流露。
商业(排名不分先后):
柳传志: 一封短信,从个人,到公司,再到国家;个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兼而有之,又相得宜彰的模范;同时如果没记错,他是唯一一个企业家在信中专门提到 “我最衷心地祝愿联想旗下的同事们都能生活得幸福。”。
俞敏洪: “一半幸福”----普通人看成功人士,平时看得是他们人前显贵,老俞也让大家知道知道这人后受罪的滋味。
黄晓捷: “投资界最后获得巨大成功的,都是些智慧过人、逻辑严密、勤奋刻苦、客观理性,而且内心有坚定信仰的人。你一定要弄明白某件事情,然后信任它,最后还能坚持住。”----一句大实话,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可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下面这些话,我想了很久要不要写下来,最后决定还是写,因为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或者说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就是毫无感觉,这背后的想法其实更“个人”,更“生动”….
之所以一些信不喜欢或没感觉,原因主要就是“不个人”和“不生动”。一种是话题上的不个人不生动,比如现在到处都谈绿色,谈环保,除非角度和内容能够特别不同,否则就被淹没在一片绿色海洋,泯然于众人,看个开头就知道大概要说什么,看完以后也没有印象了;另外一种是形式或内容上的不个人和不生动,比如商业界入选只有区区三个,其余两界都是十个。而在政经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草根”,也就是非政府人士;入选的两个政府人士一个是贫困县的县委书记,一个是地级市市长。为什么?当看商界人士的信时,感觉就像在某个高端论坛听致幕词;而看政府官员的信时,感觉就像辞旧迎新的领导讲话,这就是不“个人”;在文化学界中,印象深刻的学者是四个,占少数,怨我才疏学浅,实在觉得晦涩难懂,这就是不 “生动”。当然还有一个例外: 就是他很个人,也很生动,有些话我也表示同意,但就是喜欢不起来,恭喜你,答对了,他就是周立波。
今年点评到此结束,非常粗浅,若有不妥还请见谅,如果明年你们还有类似活动,提两个建议:
1. 最好题目改为 “90个人致未来的一封信”, 淡化精英,因为现在满大街都是“精英”,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什么不是了,与其这样,不如更要突出个人表达。
2. 我希望能够邀请如下人写信:马云、刘瑜、柴静、姜文、林兆华、豆瓣网的阿北,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
祝贵报越办越好,新年快乐!
一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