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努力消除影响不幸福的因素
导语:从2006年开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即开始参与关于幸福感的评价,5年来已搜集了近40万个样本数据,通过一个活生生的实例,记录了其间国民幸福感的起伏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幸福指数的消长。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从2006年开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即开始参与关于幸福感的评价,5年来已搜集了近40万个样本数据,通过一个活生生的实例,记录了其间国民幸福感的起伏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幸福指数的消长。

房价不变的时候,幸福感最高

经济观察报:在去年央视推出的一项关于调查中,44.7%的受访者感到幸福,换种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有超过一半的人不幸福?

胡大源:不能这么推论,在两者之间还有一大部分中间群体。从数据来看,不幸福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和国际相比我们的幸福感并不差,属于中上流程度,相对比较高。

经济观察报:你已经连续5年关注幸福感的调查,这5年来,国民的整体幸福感呈什么趋势?

胡大源:总体上来说,是有升有降,降的比升的要大一点。

经济观察报:影响这些升降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胡大源:首先是收入,没有收入做基础,任何一个群体,就谈不上幸福;在过去5年的调查中,受访者认为最大的困难也是收入的提升。其次是健康,就个体上来讲,在主观选择的时候,都会把健康排在收入前面,但在客观行动上,还是会把收入放在前面;和年龄也有关系,年轻人的幸福感一般没有老年人幸福感高,年轻人的学习、工作、养家的压力比较大。

教育水平和幸福感的联系并没有那么强烈,教育水平提高,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参照系也变了。

经济观察报:收入高的不一定幸福。

胡大源:其实,你看幸福感是两个角度合起来的,一个是你的物质生活,为什么和收入既有关,又不是由收入决定的。就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收入基础,就不可能去满足你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这些东西都需要花钱,但是这些东西到了一定的阶段,你满足了之后,还有一个精神上的东西,不但要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不光有清洁的空气、蓝天白云,还要活得有尊严,有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在法制基础上的自由。在这方面和法制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也会影响人的幸福感。

经济观察报:目前的高房价,对幸福感的影响有多大?

胡大源:从这几年的调查来看,随着房价的上涨,幸福感是逐渐下降的;当房价不变的时候,幸福感最高;房价下跌的时候,幸福感在下降。随着收入上升,住房、就业等问题对幸福感的影响在降低;收入越高,越注重教育,养老等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的增加在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幸福感反而在下降,这说明有些高收入的人,幸福感并不一定强。

经济观察报:你刚才提到房价下跌的时候,幸福感在下降,原因是什么?

胡大源:把房价打压下去,有房的人心里不舒服。就拿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有房户很多,有的还不止一套,有房的人不吭气,你说他是愿意房价跌还是愿意房价涨。

其实,失业问题对幸福感的影响比住房问题要大得多,住房问题是尝到甜头的人不吭气了,失业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失业,即便是在工作的,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保障,所以现在年轻人都愿意去考公务员。

政府要努力消除影响不幸福的因素

经济观察报:地区幸福感排名中,2007年排在第一位的是青海,2008年是吉林,2009年是西藏。经济发达地区的幸福指数并不一定高。

胡大源:在观察中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各个地区有差异,这个研究还正在做。这可能和参照系有关,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不见得就增长,人们的参照系在不断提高,提高之后没有达到这种参照系,幸福感就有可能下降。我们最新的一项调查,和去年相比,幸福感都在下降,整体下降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收入预期没有达到。

幸福永远是一个相对指标,和谁比,和周边比,还是跟过去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收入高的国家幸福感相差不多,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在改进,人们的满意度就会好。

我们看央视的一个调查,相对来说,幸福的城市不是分布在最发达的地区,而是原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这个地方他们的起点低,这个时候人们的参照系和以前比,更容易达到。在今年统计中,上海的幸福指数下降得比较厉害。

经济观察报:具体原因是什么?

胡大源:目前还没有分析出确凿的原因,大概有这么两个因素,一个是上海是外向型经济,受外围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其次有可能是受世博会的影响,世博会不像奥运、亚运会,很快就结束,而是持续几个月,这期间,上海本地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短时间内涌入那么多人,进来之后,无论是交通还是其他正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政府也会因此采取很多措施对市民进行名正言顺的管制,市民的舒适度就差,就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这些还只是一些推测,具体的因素,还要等后期数据分析过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经济观察报:幸福感是否应该成为政府追求的一个目标?像国内有些城市已经提出了要打造幸福城市。

胡大源:现在比较流行幸福感评价,我看《环球时报》上还登了一篇文章,叫《全球大国争着用“幸福感”揽人心》,像欧洲的幸福感评价做得火热。但要把幸福感作为一个目标,还是要留点神,这个数据指标的波动是比较大的。有时候幸福指数下降,不是你政府工作没做好,可能会有一些偶然因素或者外界因素,让你指数掉下去,掉下去之后,该怎么兑现对老百姓的承诺。

经济观察报:在打造居民的幸福感方面,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

胡大源:这是从计划经济过来的一种惯性,一有事,就指望政府管。其实,政府如果能管好,为什么搞改革开放?政府管得多的地方,像教育、医疗,往往问题比较多。

政府要有定力,要看看,影响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努力去把这些因素消除。幸福感最终的一条,还是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避免“被幸福”

经济观察报:现在官方的各种数据经常会出现和民众的真实感受的背离,在幸福感的调查中,如何避免出现“被幸福”?

胡大源:统计指标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像去年被骂得最厉害的是2009年楼市平均价格上涨1.5%,2009年楼市价格上半年上涨得比较凶,下半年回落,正负抵消,最后体现在数字上,幅度就很小。

幸福感也是这样,如果用一系列的客观指标来衡量幸福,各种指标本身的权重如何确定,能否真实反映幸福感受,这都是问题,与其兜一大圈,还不如直接问受访者,在他做出回答的过程中,已经对收入、就业、住房等各种因素进行了权衡。

但这也会存在一种情况,比如说一个人在调查的时候,上午可能幸福,下午出了交通事故,就感觉到不幸福。所以就要通过扩大样本数量,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把这样的个案淹没在里面。

经济观察报:影响幸福感的变量在增多,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幸福的因素可能会被不断地聚集、放大,然后传播。像经常上微博的一些网民,就会觉得好像这个社会天天总有不幸的事情在发生,也会影响他整体的幸福感。

胡大源:不仅是网络,传统媒体也经常报道一些灾难性的事件,网络尤其是微博出现之后,使政府对信息的过滤和控制越来越难,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这种参与传播过程本身也会影响对事件的认知。

但不能因此,就加强对信息的控制,而是要对那些容易引起老百姓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改革。长期不让老百姓的声音出来,聚集下去就会变成一种愤怒。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