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香港买奶粉
导语:内地政府频繁使用的车、房等限购举措,也被香港的商家所效仿,只不过他们限购的是更为必需的奶粉。

刘伟勋/文  在铜锣湾转了十来家商店后,我终于在一家药房找到了要买的奶粉,只不过价格已经从以前的180港元/桶,涨到了220港元/桶。

这次到香港出差,我打算顺路给妹妹家刚满月的孩子买几桶奶粉。此前听很多人说,港版奶粉比大陆进口的奶粉质量更有保证,价格也便宜不少。一些同行也经常借出差的机会为自己或帮别人买奶粉,成为“拖粉团”的成员。

据说内地传出“皮革奶”的消息后,出于对品质和价格的考虑,人们到香港、澳门和国外购买奶粉的数量激增,导致港澳一些商店的奶粉断货。由于担心无奶粉可买,一些港澳本地的婴儿家长也加入抢购队伍,还有人建议政府向内地人征收“奶粉离境税”以控制奶粉大量外流。

我在铜锣湾十多家超市和药房,只发现有两家药店尚有我想购买的这种奶粉,万宁、卓悦、莎莎、惠康等较为正轨的连锁超市,或者没有销售过这种品牌的奶粉,或者在价签上写着“此货暂缺”。其他品牌的一些奶粉也出现了缺货现象。

其中一家超市在奶粉柜台上用醒目的文字告诉消费者,每位顾客每天最多只能在该超市购买三桶奶粉,无论是哪种品牌和哪种段位。

内地政府频繁使用的车、房等限购举措,也被香港的商家所效仿,只不过他们限购的是更为必需的奶粉。

另外一些商家,尤其是药房则采取了涨价策略,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并获取更多利润。我所见到的几家药房,看上去似乎不如连锁超市正规,它们的奶粉一般都摆在门口的显眼位置,但没有标示价签,也不能刷银联卡。

我所想买的奶粉,铜锣湾大部分药房也已缺货,只有两家还有现货。其中一家药房开价230港元,店员说存货不多,建议我快买;另外一家售价是220港元,但每桶奶粉要搭售一种药品。还有一家药房告诉我,晚上会进货,让我第二天再来买,价格估计是180港元。

但第二天,这家药房的店员告诉我,这种奶粉没有来货,不知什么原因。

多家超市和药房的店员告诉我,以前有货时,这种奶粉的价格是180港元,如今由于缺货,已经涨到了220港元以上,涨幅超过20%。

这是经济学常识中“供需决定价格”的生动案例。

妹妹告诉我,这种奶粉在北京的售价是208元人民币。以这两天的汇率计算,220港元相当于大约190元人民币,两地之家的价差已经不太明显。如果是在街边小店而不是银行兑换货币,加上汇兑损失,价差会更小。

好在我第二天逛街时,终于又找到了一家有现货、售价220港元且没有捆绑销售的药房,店员同意收人民币,100元人民币换113港元,高于街边小店的110港元,但低于银行的118港元。

我买了两桶,没有买更多,一来这里的价格优势已不明显,二来担心买的多会被海关征税。据说现在海关对个人境外购买的2罐以上奶粉可能会收税,如果真被征税,千里迢迢来香港买奶粉就更不划算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