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梓君:钱以外的价值
导语:在众多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是:提供除钱以外的价值

君盛投资的武汉泓锦旭隆新材料股份公司(下称“泓锦”),是国内产能最大的专业汽车PVB膜片企业。2009年,其主业收入达6000万元,净利润400万元,2010年主营收入几近翻番,迈入亿元大关,净利更是增长了3倍,达到1200万元。

事实上,相比近几年泓锦所创造的可观财务收入,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才是吸引君盛的关键所在。

繁华背后

中国塑料加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汽车挡风玻璃和高档建筑夹胶玻璃领域合计的需求量在25万吨以上,而实际供应量只有16.4万吨。2009年国内市场总额近100亿人民币,2010年将达到40万吨约合142亿人民币,但供应量只有26万吨左右。

在具体细分市场上,汽车膜片,2009年该市场规模约为40亿人民币,近3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5%;未来3年至少保持该增速,预计2012年达到61亿人民币。建筑膜片,2009年该市场规模约25.2亿人民币,近3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未来3年将保持10%的增速,预计2010年市场规模达到33.5亿人民币;光伏电池封装膜片市场,国内品牌目前为空白。中国已经相对迅速地取得了世界第一光伏电池生产国地位,国内的PVB封装膜市场将面临爆发式增长。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国内PVB 中间膜高端市场长期以来为国外大厂垄断,国际四大巨头——首诺、杜邦、积水、可乐丽四家PVB膜片企业,占据全球市场85%的份额,中国市场80%的份额。一方面是庞大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国内落后的技术和严重不足的产能。

汽车玻璃膜片技术要求高,国内合格供应商极少,2009年国产品牌份额只有0.5%,2012年预计也只能达到6%。建筑膜片由于质量要求远低于汽车膜片,但国内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只有45%左右。

另外,国内部分PVB建筑膜片生产厂家主要使用回收的PVB边角材料生产膜片,原料品质的差异造成了质量的不稳定,因而其采用低价策略,主要关注中低档建筑膜片市场。

和四大国际巨头相比,国内的PVB膜片产业链十分不完整。PVB膜片的产业链分为两段,一个是后段的产品PVB膜片,一个是前段的原料树脂粉。在国内,做树脂粉的就做树脂粉,做膜片的就做膜片。而国外都是高度整合和一体化,自己的粉生产自己的膜,都有各自的技术含量,也不卖给别人。

2006年,泓锦出现了。其前身是一个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在PVB膜片上有过多年的探索,在技术上有相当强的储备。2006年之后,泓锦加大了技术上的储备:一是与武汉高校合作,研制出汽车领域的PVB膜片、光伏太阳能级PVB膜片和中高档建筑级PVB膜片;二是引进四大巨头之一的退休工程师担任技术顾问。在生产上,采用加拿大著名膜机生产商Macro核心生产设备,并用国产树脂粉代替国外垄断产品。

上述努力保证了泓锦的初步成功。2008年通过国内标杆企业福耀玻璃集团(泓锦第一大客户)各层次的认证,进入行业标杆市场,2009年、2010年供货逐年递增。


做大的障碍与求解

当然这种集团化的生产是逐步和漫长的,实际上福耀玻璃也在战略上培养这个企业,很快其他客户就找到泓锦。从那时开始,客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能给我多少吧?”

此时的泓锦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产能严重不足,二是原材料的缺乏和不稳定。

泓锦增长完全受制于产能。尽管泓锦2500吨PVB专用生产线一直在满负荷生产,但却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等待上货的货车经常在厂门口排队。因此,泓锦2009年投资世界最先进的1.6M口径汽车及光伏PVB生产线,2010年投资世界第一条超宽幅3.5M特种建筑PVB生产线,达产后,年产能将高达17500吨/年。

另一个瓶颈是原材料。除了下游的PVB中间膜市场被国外企业高度垄断外,生产PVB主要原材料的树脂粉,也基本掌握在几家巨头手中。而用国内的粉,做出来的产品就只能用在低端,连汽车的低端都用不了,就只能用在建筑。

问题是,在面对上述两大瓶颈时,泓锦本身并不具备如此强大的驾驭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君盛提供的不只是流动资金,由于其具备丰富的国际高端制造业管理经验,能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物流系统的改进、信息系统的使用、生产线的布局、基础设施的设置等。在君盛的帮助下,泓锦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现金流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君盛的产业整合能力在泓锦并购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尽管国内现有十多个PVB树脂生产厂家,但生产能力仅为6600吨/年,绝大部分需要进口,而相关机构预计到2010年PVB树脂消费量将达到8万吨。

在目前的行业格局下,国内的树脂粉企业不敢做大,因为他们现在面对的国内下游膜片生产商还很薄弱,没办法和国际巨头去抗衡,一旦企业做大,压力会很大。另外,国内企业也不具备做大的技术实力。尽管几大国际巨头在中国都设有膜片加工市场,但树脂粉都不在国内,对外也不供应,处于绝对保密状态。

按照君盛的理解,不解决原料的树脂粉问题,单是在膜片的技术上甚至在价格上有优势,很难跟国外巨头抗衡。因此,整合产业链成为共识。

首先,从资本角度说,不管是并购还是自己生产,君盛提供了资本整合的可能性;第二,企业家缺乏整合的手段,君盛提供的有效手段,能使整合加速。

在君盛提出的整合方案框架下,经过反复多次论证,最后决定以收购的方式获得技术、团队和部分产能,并在经过技术对比后选择了上海海顿作为合作谈判目标。

上海海顿一直是武汉泓锦的树脂供应商,其技术指标好于国内同行平均水平,目前产能达到2000吨/年。收购海顿后,泓锦将获得全部PVB树脂技术,并计划在武汉筹建1万吨PVB树脂生产线。

君盛设计了以通过“换股+现金”的方式,锁定了被购方的长期利益,使交易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完成。

泓锦经验

在未来发展规划中,泓锦以中国领先的高端PVB膜片生产商作为公司的中长期定位。第一步是扩大汽车玻璃PVB膜片产能,实现1.5万吨PVB膜片生产能力和1万吨PVB树脂生产能力,用于生产汽车玻璃中间膜和光伏电池封装膜,重点开发光伏电池封装膜及隔热隔音膜片产品。

以汽车膜片为突破口,针对国内特定的细分市场和特定客户,以相对国外产品的成本优势进行差异化营销,稳定相当一部分国产汽车玻璃生产商客户。实现2个6/2/2,即:汽车60%,建筑/光伏各20%;国内60%,外销汽车/建筑各20%。

利用技术优势集中发展国产高端PVB膜片生产业务,利用聚焦营销模式,占领国产品牌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主攻欧美特大宽幅3210的高端市场份额。在资本安排上,初步拟定2011年6月进行股份制改造,同年进入上市辅导,力争2014年上市。

回首投资前后和泓锦一起走过来的半年。君盛的最大感觉是,当遇到优秀的企业,在众多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是:提供除钱以外的价值——不但要提出问题,更要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