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手记】两会团游记
导语:几个团组听下来。竟然有一种感觉:在中国,一个地方官员的开放程度,竟然和经济发展完全不相干。

经济观察报 张向东/文 跑了几个省团,从东北省份到中西部省身份,再到东部沿海,北京、重庆。几个团组听下来。竟然有一种感觉:在中国,一个地方官员的开放程度,竟然和经济发展完全不相干。——经济搞的好的,不一定就是思想解放的成果,那可能是投资多动症的后果;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也不就是没看过外国台、患有“自闭症”的。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中部某省的代表团了。关注这个省,源于我平时报道的领域,当然GDP也是数得着的。该省过去几年一直是中国的投资黑马之一,对中央的政策的落实,基本可以用两个“凡是”概括:“凡是中央没有规定不能搞的,一定要搞”;“凡是中央规定上线的,一定用足上线”。

据说,这两个在“科学发展观”之下提出的当代“凡是”理论,最初还是源于东部某省份。几年下来,其他各省终于都觉悟了。湖北某官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表述——“不搞大建设就对不起这座城”。

恰逢中部的这个代表团对媒体开放,机会难得,过去旁听。一进去会场,气氛就变了,有关工作人员死盯着你的胸牌儿看,(注意,不只一位工作人员哦。)你都报了单位的名称了,他还要趴你胸前看半天。当然,最终来自该省的这位工作人员,还是有点失望地“噢”了一声,眼神里似乎在说“哎呀?他说是,还真就是。”

说是旁听,记者席被红线隔开老远也就算对你客气了。更叫人拍手叫绝的是,人家从会场入口几米远处就开始把记者通道和代表通道隔开了。但结果可能还是让他们失望了——你堵,或是不堵,代表就有无聊的时候;你防,或是不防,有人总爱出来走走。

即便如此,在外采访的时候,还是有人会盯住的胸看半天(注意,不分男女哦)证件,问的问题稍微尖锐点,采访结束后,他会一脸认真的再问你一遍,“你是哪家媒体的?”我嘞个去!

去年没跑两会,但听说湖北团曾经出现过一个被问急眼的官员,当场抢记者录音笔的举动。一年下来,中国引起轰动的事情这么多,隔年也就都忘了去年那茬事。今年一看才知道,某省的官员们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啊。

最后的提问环节,清一色的托儿。没有提前安排的,举手累死都不看你一眼。托儿们中,也有不专业的,提问的时候竟然还要拿着纸念,看不清的地方还时不时停顿下。——求你们了,不带这么玩的。

再说说其他团吧。辽宁省团,东北汉子果然直爽!基本不设防,随时可以叫代表出来,前提是你得瞅准机会。会后堵着高层领导专访近二十分钟,有问必答!从不看胸!

甘肃省团,虽地处西北,民风淳朴,只要跟现场的宣传工作人员打声招呼,要采访谁,哪怕是副省长也帮你约,只要有时间,一般现场都搞定。

西藏自治区团,不愧是来自雪域高原的,人都那么纯净!我猜,这可能是我听过的唯一一个没有安排托儿的。你问雅鲁藏布江上建电站对环境的影响,人家回答前,还有赠送,告诉你开工的具体日期(抱歉,我没记住,但是有录音,回头公布下),还告诉你装机容量是510万千瓦。你问为什么骂达赖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狼”,人家还告诉你这话的原文是什么,以及来源出处。

最后说两个直辖市吧。北京,首都就是首都,够开放。记者随便问,只要手举的够高、够有恒心,都有机会。但是得到的答案,够不够坦率,就是另一码事了。重庆,黄奇帆的坦率和开放赢得了很多同行的称赞。这年头,一个官员想得到媒体的私底下的一个赞,得是一件多么叫人“泪牛碗面”的事情啊。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