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不是非要保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
导语:广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如我们GDP总量在全国是第一。但目前,一些问题已经突出地暴露出来,我们面临资源、环境、土地的瓶颈,也面临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的重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雷 梁辰 考核指标均不与GDP相连

经济观察报: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GDP增速仅仅为8%,相比较其他省份这个指标并不高,有没有担心广东失去经济总量第一的地位?

李妙娟:每一个省都会在 “十二五”时期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纲要,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

广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如我们GDP总量在全国是第一。但目前,一些问题已经突出地暴露出来,我们面临资源、环境、土地的瓶颈,也面临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的重任。此前广东更多依靠加工贸易、人口红利以及政策扶持的机会,但现实是,我们的龙头产业不够强,带动力不够。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我们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也就把我们的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提出增速为8%的目标,符合广东的实际情况,我们并不是非要保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江苏、山东等省份超过我们也没关系。这一目标更加着重于未来的竞争,也是为了结构调整做好充分的准备,是质量优于速度,或者说速度服从结构调整的策略。“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努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要从原来的制造大省向创新大省转变。

经济观察报:广东率先提出“腾笼换鸟”,果断进行“双转移”,这是转型的第一步,下一步会怎么走?

李妙娟:当时提出这个口号争论比较大,但是广东还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有人质疑说这一转型没见成效,我并不赞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觉得已经初见成效了。今年广东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民工荒,如果不是我们及早地调整了结构,可能今年民工荒现象就会很严重。

“十二五”期间,我们也提出了一批重大产业基地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同样,这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我认为通过“十二五”能够形成一个中期成果就已经很理想了。

广东“十二五”规划更多是谋篇布局,下一步我们必须抓落实,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等等都要具体落实下去,但我们不要指望这样的布局一天就能改变广东的产业格局,还是要不断推进。

经济观察报:“十二五”期间投资的规模有多大?GDP减速是否会让官员面临考核压力、招商引资的压力?

李妙娟:整个广东的投资规模种类非常大。在省财政大盘子中,重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5年总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2万亿,这其中不包括社会投资。

广东省考核指标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自己跟自己比,没有跟外省比,所有的考核指标没有跟GDP连在一块。

比如说,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考核体系都是不一样的,生态发展区主要考核的是生态发展方面,优化发展区、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区的指标考核体系又不太一样。说实话,目前领导干部考核已经不再以GDP考核为指标了。

经济观察报:“十二五”规划中,南沙、前海和横琴三个开发区都列入了国家规划,为何广东省能有七大项目纳入到规划中去?

李妙娟: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同时,广东省在编制本省的“十二五”规划。当时就在考虑,如何将广东的重大项目列到国家规划里面去。我们工作的两个重点,一是制定本身的规划,一是争取重大项目列入国家规划中去。

我们当时就考虑广东优势在哪里。我们认为,国家最重视的就是粤港澳关系。所以我们结合粤港澳关系,把诉求汇集筛选后上报,还不断沟通。项目一旦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力度就不同了。香港、澳门也很现实,他们想发展的、对他们有利的项目能进入国家规划,他们也很高兴。

保障房资金落实确有压力

经济观察报:“十二五”规划中十分强调民生,广东也提出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物价上涨要控制在4%等目标,具体如何落实?有没有资金上面的压力?

李妙娟:蛋糕就这么大,财政收入就这么多,必然有一个合理分配的问题。从广东省角度看,既然确定了这些目标,财政预算计划就会相应地调整。广东省提出要做十件实事,这些民生实事都会有相应的预算配套。

对保障房资金落实目前确实存在担心。目前广东的指标是多少还不太清楚,如果按1000万套来算,我认为资金上肯定会有缺口,广东也会有一定压力。

控制物价方面,广东首先要做的是促进生产,保证供给。尤其是对城市周边大棚蔬菜、生猪的标准化生产以及畜禽的养殖等给予政策的补助。同时,在农产品与销售环节,政府也会给予扶持、补贴,让更多农产品直接进入老百姓的菜篮子。

经济观察报:有观点称,广东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要建世界性的大都市群,要实现珠三角一体化,最大障碍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隔离,实现生产要素低成本流通,您怎么看?

李妙娟:一个地方的竞争力要提高,各种成本要素都要优化,包括基础设施等都要实现一体化,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我们目前在珠三角一体化方面,做了五个规划,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包括生态环境等等。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一个地区要形成合力,就要减少重复的建设与支出。现阶段,在高速公路、同城通话等基础设施方面都还没有实现一体化,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政府层面加大合作,以合作来打破壁垒。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