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政府改革的官民互动
导语:温家宝总理提出 “把让人民满意作为干部考核最高标准”,如何实践这一标准?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汪雷 今年两会议程接近尾声。会前,温家宝总理提出 “把让人民满意作为干部考核最高标准”,如何实践这一标准?我们注意到,着眼于民生,中央政府乃至各部门都传出了积极的信息。比如说落实保障房建设、个税起征点上调,又比如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加大力度调节收入分配等等。

这些都是“让人民满意”的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民生以外,我们以为,另外一些信息同样值得关注。比如说,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 透露,针对官员财产公示,监察部正在起草法规建议稿。未来,准备提拔重用的干部,或者分管房地产、建筑等高危岗位的官员,可能成为财产公示的主体之一。财政部则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年底公布全年“三公消费”明细(公款旅游、公车、公务接待费),并将监督地方也实现“三公开”。

官员财产不公开,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三公”消费到底是多少,谁也不知道,但是各种渠道传出的数字,均表明“三公”消费数目不小,且无从监督。这已是政府部门存在多年的痼疾,社会非议极大。这些领域的改革,中央年年提,两会年年说,百姓年年骂,但就是落不到实处。或者说,从官方文件或者规定来看,似乎都有着落,官员财产申报是屡有明文的,三公消费,预算中也是有这些支出和列项的,不过多年来公众无从知晓其详细而已。

本届两会有新意,就在于温总理话音未落,有关部门就不仅有回应,而且给出了具体操作办法,不仅表达了公开的意愿,甚至也列出了公开的时间表。如若不能如约公开,则问责就有的放矢,谁该担责也一目了然。 这些新政着眼于政府建设,着眼于整顿吏治,且都以公开为基本诉求,也就是为老百姓监督政府官员创造条件,使官员所为曝光于社会,以强制性的公开使其不得不接受社会监督,这就可能为政府改革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形成民间和政府,老百姓和官员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过去这些年,这些方面改革步伐慢一些,就是因为其中牵动了各部门、各地方乃至一批官员的利益。央视《新闻1+1》披露,三公消费每年消耗纳税人的钱是9000亿。做一个简单类比,教育投入2009年不到2000亿,医改三年中央投入8500亿,保障房原计划是2009至2011年三年投入9000亿。中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有4000万,动这个庞大群体的蛋糕,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这些问题也正是老百姓反映最多,政府丢分最多的领域。如果不能回应公众的诉求,做好自身建设,如何可以期望,那些可能贪腐滥用公帑的官员,可以将万亿千亿用于民生的投入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会是挪作他用化为餐桌上的美食或者国际旅行的机票?这些方面耗费越多,则用于民生的支出势必越少,君不见各地都在诉苦,以为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保障房建设,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地方的投入也不过8000亿元,还不够三公消费的9000亿元来得多。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中央政府强大的执政能力,如果是真心想整顿特权,就一定能够做到,不过来自于公众的权力,如果不能得到公众的监督,而仅仅依赖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或者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总是无法收到切实的效果,难免流于形式。比如说现行的官员财产申报,只有纪检部门拿着办案文件才能查看,既然不能将权力放置于阳光下,官员是否申报或者申报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也就毫无价值,并且难免不让人猜测,这里面有太多的暗箱操作。而“三公消费”,既然过去在政府预算中始终云山雾罩,合理不合理,应该不应该,就没人说得清楚。

政府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官员职能转变落后于市场经济推进的速度,这也是当前经济领域行政干预过多,而民生领域政府缺位不少的原因之一。我们以为,如果以官员财产公示和“三公消费”公开为契机,以面向社会的透明公开,为老百姓监督政府创造条件,借此形成良好互动,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则今天纠结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很多命题,都可能找到恰当的答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