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日本地震 > 核电 >
大规模替代石化能源,核电是最为可行
导语:核电的安全性在所有工业型能源系统里是比较高的,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来,核电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

专访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宁。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金松 实习记者 罗潇

核电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经济观察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曾在国内引发了公众对放射性物质向中国飘散的担忧,进而引发了对国内对核电站安全的疑虑,对此你怎么看? 

李宁:担忧核电的安全性,我认为是应该的,核电本身的发展就是要以安全为前提。但是公众对核电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高,大家关注这个事件,通过对这个事件解到核电相关的知识,应该是好事。

但不应该在不了解况之前出现无端的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是随着科学进步而发展的,大家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经济观察网:有观点认为,在目前的能源供应体系中,核电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为什么这和公众的认知有如此大的差别? 

李宁:对。国际上就此做过比较客观、科学的调查和统计,核电作为大规模使用的工业能源系统,它的安全性在所有工业型能源系统里是比较高的。这是数十年的检验统计出来的,不是猜想出来的

经济观察网:那么说,大家对核电安全担心,主要是因为了解不够? 

李宁:核电当然有它的特殊性,作为一种不同于过去人们比较熟悉的能源系统,它带有人体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放射性。大家对它不太了解,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核电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运行都是安全的,自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来,核电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 

中国核电比例低于世界平均 

经济观察网:中国的核电发展战略从“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发展”,你怎么看这种转变? 

李宁:第一,这是因为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2000年以后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和它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固有能源能够承受的程度;另外就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以煤、火电为主导能源的国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又加上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所以中国不光是需求上的增长,在能源的结构上也需要进行调整优化。所以,在可能大规模替代石化能源的能源种类中,考虑应用核电,是最为可行的一种方案。 

经济观察网:现在中国的核电在整个能源供应中,所占比例还是比较低,这不是不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李宁:现在核电在整个能源供应中,只有百分之一点多,发电量不到2%。全世界核电占比的平均水平是15%,工业发达国家是百分之二十几,美国20%、日本30%,韩国定的目标是要向50%—60%迈进,法国核电占比接近80%。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核电比例是非常低的,跟世界平均水平来比都差很多。

经济观察网:从公布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新建核电机组的数量比中国前二十年核电建设的总和还要多。这种核电建设的提速,会不会造在人才、安全等问题上的压力?

李宁:这个核电业界的和公众都应该关注的事情。从工业制造和建设的能力来说,远远没超过中国现有的工业制造水平与技术的发展能力。在核电专业人才以及相关技术研发的储备方面,中国确实还有差距。

包括我们学校在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政府也对这方面更加关注,使得人才和技术研发的发展与产能的发展相匹配。

关于建设速度上,我们可以看一下法国的例子。法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核电站的时候,同时开建十几台核电机组是常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第一波大规模建设核电站的时候,同时建设的有60多台,所以按照中国现在的经济和技术建造能力,承担二三十台的建设能力是完全可以的。

经济观察网:以前第一批核电站的建设都是在沿海,现在开始向内陆省份布局,对环境的要求是否会有所不同?

李宁:对内陆的核电站来说,它的排放和用水的要求都比在海边要高一些。但是美国、欧洲国家的大多数核电站都不是建在沿海,而建在内陆。只有日本全部集中在海边,因为日本没有什么纵深的腹地。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