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或将趋缓?
导语:一季度严厉的紧缩已接近尾声,未来将进入政策效果的观察期,紧缩的节奏、力度将明显减弱。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卓文 市场对于清明节的加息反映乐观。国内A股周三低开高走站在3000点,在此次加息之后,一季度严厉的紧缩已接近尾声,未来将进入政策效果的观察期,紧缩的节奏、力度将明显减弱。

 

或许正如一些机构判断,本轮加息周期已经进入下半程。眼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和通胀水平明显低于2007年,不难判断本轮加息周期的紧缩力度应该低于2007年水平。即便采取保守的估计,央行在本轮政策收紧的过程中仍将加息6次,加息周期在第4次加息后也无疑进入了下半程。

 

更为重要的一面: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形势与2007年的显著差异。在经历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的短期化。回顾2010年的四个季度,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一季度11.9%的增速明显过热,二季度的GDP增速下滑明显,相关部门甚至开始讨论是否需要“二次刺激”。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站稳,四季度经济增长意外走强。随着经济周期的短期化,宏观政策去年也出现了很大的短期化波动。

 

目前看来,经济周期的短期化波动,很可能在2011年继续保持。国家统计局4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4%,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但是,与往年同期比较,今年3月份的回升幅度较为平缓,显示目前这种平稳增长的趋势仍需要进一步巩固。

 

2005年以来,3月PMI指数较2月平均环比上升3.5%,今年季节性反弹力度明显弱于往年。PMI指数反弹低于预期主要源于需求、尤其是国内需求的下降。同时,由于需求明显回落,生产仍有惯性,因此产成品库存大幅上升,3月创下历史新高。有专家判断,考虑到新订单和进口订单有所下降,企业库存调整可能已经开始。

 

虽然当前整体经济仍然维持向好的趋势,但是未来环比增速有所放缓应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未来产成品库存高位稳定,原材料库存开始下降,经济将直面去库存,生产大幅回落的情况,风险点很可能就出现在5、6月份。

 

考虑到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西方显著差异的财政金融体系,影响中国通胀的主要因素还是总需求的增长。目前货币政策紧缩即是着力于控制总需求的增长以抑制通胀。观察最近货币信贷的走势,可以看到总体资金成本大幅提升,银行信贷利率大都超过了基准利率提高的幅度,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的幅度更快。基于M2增速的放缓,可以判断当前的货币政策正在朝着引导总需求增长放缓的方向前行,由总需求过热拉动的通胀风险有所下降。

 

另一点也必须充分考虑,眼下的通胀压力与2007年明显不同。2007年的通胀压力主要缘于经济过热,而现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主要在于近期中东形势变化带来的石油价格波动。油价上升不仅仅推动物价,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由此看来,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平稳快速增长之后,二季度的经济走势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这也就要求宏观政策根据具体的经济波动,实施高频率的短期化调整。预计在年中通胀见顶后,市场可能就会转而担心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可能就需要走一步看一步。

 

本次加息之后,将进入温和紧缩阶段及政策紧缩效果的观察期,紧缩的频率和节奏、力度较之一季度会有所减弱。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