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对于国内的很多时尚编辑来说,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和米兰时装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尽管二者都需要从业者们超强的体力,以及得体的穿着。
对于中国的时装编辑来说,去巴黎和米兰看秀是一个让人痛并快乐着的经历,一方面,这是整个时尚产业的核心城市,能受邀坐在秀场里无疑是对编辑本身专业能力的一种肯定,每年春天和冬天,那些著名的大牌们都会想尽各种招数吸引看秀的人们的注意,以求来年生意更好,品牌们的这些小花样,为要忍受痛苦时差和超强体力工作环境的人们创造了不少惊喜。
至于中国国际时装周呢,我们可以举两个今年秋冬时装周上的例子侧写一下。
微博上有人看了某场时装秀后发牢骚,“一场总共十几分钟的秀,领导讲了半个小时的话。”
另外的一场秀,阵仗颇大,只可惜模特不专业过了头,在台上一直用手扶着要从肩膀滑落的上衣,另一个模特,穿上20厘米的恨天高之后,已经无法再迈出潇洒而跳跃的步伐,外加她那十分丰腴的身材,有人直接慨叹,“不知道今天是来看模特还是看衣服了”,场内甚至还有人兴奋地吹起了口哨。当然,或许这两个例子都有些极端,但却绝非是偶然事件。中国有些服装品牌从做工到设计都不输给一线大牌,但为何在知名度上总是稍逊一筹?有不少人认为,这中间的关键问题正是国内品牌还不擅长利用时装周的机会营造符合自身的品牌形象。
为什么巴黎时装周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行业地位,而且越做越好,品牌把能在巴黎作秀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正是法国时装工会对于品牌的严格把关,巴黎时装周是法国时装工会为保护巴黎时装形象所树立的无形门槛。要想参加巴黎时装周,靠的不是卖出去了多少量,人工规模有多少,重要的是设计能不能打动工会的理事,设计师是不是真的在服装设计上有才华。
换言之,巴黎时装周希望传递出法国时装统一的精品形象,至于设计师本人是不是来自法国,这并不重要,参加巴黎时装周的所有品牌中,外国的占了一半。
说到底,生意的事儿还是要归于生意。法国时装工会花费如此巨大精力抬高参加巴黎时装周的门槛,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品牌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如今,法国时装更象征着优雅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服装整体的面孔仍模糊不清。法国人把时装周也计划在商业链条中一环,时尚杂志也深深地嵌在其中,大家集体造梦才铸就了一个行业的繁荣,而我们的时装周看上去和整个时尚产业链条关系并不大,领导讲话和发言大过设计光芒,它为官员罩上了时尚的光环,是品牌自己的时装周,和时尚编辑们关系不大,即使你缺席绝大部分秀场,也不会觉得遗憾,但是,中国时装是什么形象,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