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在上 民企在下
导语:个别国企已经完成向巨型怪兽的蜕变,异化为中国经济的破坏者。这次成品油逆势涨价便是明证。眼下,到了我们需要再次反思国企改革的时候了。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汪雷 对上游,放任涨价;对下游,约谈稳价。中国的价格主管部门面对经济再度“高烧”,措施截然相反。

4月初,发改委宣布上调成品油价格,97号汽油售价首次突破每升8元,高于美国水平。上周,有消息称发改委悄然上调11省市上网电价。

同样在上周,发改委“约谈”食用油、日化、方便面等消费品企业和协会,希望各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维稳价格。全国工商联下属24家协会联合发布倡议书,敦促民营消费品企业“为国分忧稳物价”。

谈及成品油涨价,发改委解释说,目的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运行”。这不禁令人生疑,同是为了稳定物价,下游民企只能无奈限价,为何上游国企的对策却是“逆势上涨”。难道殊途真可同归?

事实上,人们很容易听出主管部门约谈话语背后的“威胁”。不然,“约谈”何以让所有企业的涨价打算全部停止?难道所有企业原本都是“串通涨价”、“跟风涨价”、“垄断涨价”,没有一个企业是成本推动的正常涨价行为?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发改委面对三大能源巨头的奇怪举动。尽管物价高涨,但按照成品油定价机制,油价照涨不误,却不见发改委约谈。这种怪现象的背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政府对这个国企亲儿子更加溺爱,要么就是石油巨头已经大到不可控。

上游价格上涨和下游限价,使中国经济蕴含极大的风险。石油作为最基础的原材料一旦涨价,几乎下游所有产品的成本都将上升。水压不断升高,而闸门一直紧闭,水管终将爆裂。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在国家整体导向下,国企不断把上游资源行业收入囊中,并最终完成对上游的垄断。而下游的消费品领域,一直保持了完全开放状态。在充分竞争中,民企、外资份额不断扩大,成为主体。中国经济由此形成了国企垄断上游、民企占据下游的二元经济体系。国企是亲儿子,民企是干儿子,远近亲疏迥异。

国家之所以把涉及国计民生的上游资源领域交到亲儿子手上,令其坐享暴利,就是为了在经济遇到波动时,国企能够做出牺牲,稳定经济,提高政府对经济的操控力。而此前也大多是这样做的。但事实却告诉我们,儿子大了,越来越难控制了;而干儿子却似乎总是很“懂事”。

于是我们看到,中石化一边哭喊着为了应对国际高油价必须涨价,一边喝着上万元一瓶的高价酒,住着八个亿修建的超豪华酒店。民企一边承受着每天数十上百万的损失,一边还擦干眼泪齐声高喊配合政府稳定物价。

2004年以郎、顾之争为标志,中国经济界曾经掀起一波国有企业未来的讨论。最终在国资委的强力推动下,国有企业摆脱困境迅猛发展。2006年国企利润首超万亿,去年利润突破2万亿。暴利的狂欢似乎让人们忘记了最初改革国企的初衷。眼下,问题正在变得更加严重,个别国企已经完成向巨型怪兽的蜕变,异化为中国经济的破坏者。这次成品油逆势涨价便是明证。

眼下,到了我们需要再次反思国企改革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