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为谁支付高菜价
导语:为了城市的美观,为政者设置了很多门槛。我们在买菜的同时,实际上还为这些门槛——城市管理成本——买单。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启越 一边倒奶,另一边却买不起奶,这是政治书上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在生产过剩时的“罪恶”。但同样的怪现象我们现在也碰上了,一头是菜贱伤农,一斤蔬菜几分钱都卖不出去,农民只好让菜烂在地里;另一头,城市居民却仍在为蔬菜支付高价格,一斤几元钱的蔬菜是正常的。这里面显然没有资本主义的“阴谋”,但是为什么此时供求决定价格的经济学规律没有起作用?我们在为谁支付高菜价?

所有的探究都想分析出从菜地到餐桌的长长链条中,钱被谁挣走了,谁又在其中获得了暴利。但和房地产市场不同,分析者最后失望地发现,谁都没有在其中挣钱,至少不存在暴利。农民显然不挣钱,他们不亏本就算是幸运的了;批发商也在抱怨,因为他们扣除油费、人工费以及其他费用,所剩无几。零售商已经在喊:我们是以进价销售,是在帮政府的忙。而终端消费者一直就不满:为什么菜价这么贵?甚至连农产品炒家在这次菜价下跌中也赔得血本无归。

好像谁都不应该为蔬菜价格扭曲承担责任。农民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非理性地增加产量并不是他们的错;中间商的利润也是微薄的,如果不加价,他们甚至不挣钱,他们显然不是志愿者。甚至政府都已经尽力了,他们推行农—超对接,简化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建立绿色通道,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在农民卖不出去菜的时候,地方官员们还扮演推销员的角色,为烂在地里的蔬菜找出路。我们能抱怨谁呢?我们好像只能抱怨自己的工资不够高,仍需为那点菜钱斤斤计较。

但问题却真的出在流通环节上。我们不难发现自己家附近的农贸市场越来越高档,甚至冬天都有了暖气,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摊贩们的租金和管理费大幅度上升;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些赶着马车进城卖菜的农民,他们只能将菜出售给批发商;而批发商的运菜车也时刻冒着被罚款的危险,他们必须将这些成本转嫁到下一个链条。为了城市的美观,为政者设置了很多门槛。我们在买菜的同时,实际上还为这些门槛——城市管理成本——买单。

我们还在为城市化买单。我们城市的周围本来有很多农产品生产基地,他们以前为我们提供便宜而新鲜的农产品。但是因为城市化,这些农产品基地被开发,盖起了商品房或厂房,因为这些东西比农产品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我们餐桌上的蔬菜必须从更远的地方运过来。

这也不是问题。日本和美国也同样经历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他们通过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让蔬菜实现了全国性配送。这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全面配套发展,不仅使得农业能推行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还能支撑和推动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比如通过冷藏技术,减少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从美国和日本的农产品产值构成来看,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藏、加工和保鲜运输等环节来实现的。而我们的比例要低很多,这就需要政府对相关物流业起到推动作用,这样,我们终极消费者不再为高损耗的物流成本买单。

另外,日本和美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是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类似我们的农业合作社。这些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多变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接起来,减少经营风险,改变农民处于弱势的谈判地位。这也同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唯有这些都相对完备,我们的菜才能真正便宜起来,我们付出的钱,才能更多地落入农民的口袋。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