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各地连曝司机醉驾被拘 网民质疑醉驾入刑能否有效
2011-05-06 08:20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张然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酒精检测仪只是初步检查。为了确保醉酒驾车案件查处、办理过程的严谨,交管部门已经规定了一整套必须严格执行的执法流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然 据新华网报道,5月1日起,“醉驾入刑”正式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空前高度”的针对醉酒驾车的处罚获得网民一边倒的支持。然而各地依然先后曝出“醉驾入刑第一人”被查获的消息,从而再度在网络上引发了“醒(刑)酒是否会成为软法律?”“‘醉驾入刑’真的能管住司机手中的酒杯?”等疑问。 

5月1日以来,“醉驾入刑”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当天零时4分,重庆一名男子因醉驾被查;零时25分左右,一名男子在南京被查出疑似醉驾,呼气式检测仪查出这名司机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醉驾标准;零时40分,另一名醉驾司机在成都落网;零时44分,一名内蒙古司机称为北京被查获的“醉驾入刑第一人”……

在对严惩醉驾行为拍手称快的同时,网民们不禁对交管部门执法的严谨性提出担忧。有网友“灰太狼家的nana”质疑“酒精检测仪就那么准吗?交警手里那个小东西,吹一下就能决定人的命运?”还有更多的网民对交管部门能否严格执法表达了担心,网民“秋水长天”说:“‘醉驾入刑’会成为一条软法律吗?”

据新华网报道,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法制处处长赵继强表示,酒精检测仪只是初步检查。为了确保醉酒驾车案件查处、办理过程的严谨,交管部门已经规定了一整套必须严格执行的执法流程。

“交通民警在执法检查中,一旦发现当事人有饮酒嫌疑,首先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检测结果若达到醉酒标准,将由有资格的专业医疗机构立即抽血取证,并由有资质的鉴定构关对血样进行检测,最终的处罚要依据专业鉴定机构的结论。”赵继强介绍。

同时,北京交管部门出台新措施,对每起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进行现场酒精测试,一旦发现涉嫌醉酒驾车的,警方将立即抽血取证。

有网民问道:“醉驾和饮酒驾车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加重了,会不会导致暴力抗法、闯卡行为的增多?”

北京交管部门介绍,为了防止醉驾司机为逃避处罚而强行闯卡或暴力抗法,北京的一线交警在查处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时将装备阻车器、手铐、约束带等警用装备。“对于一些司机醉酒严重,不能保护自己,并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民警将依法使用约束带等进行约束。”赵继强说。

“交管部门对于涉酒行为将一直坚持‘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绝不动摇。”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新闻办主任张景春说。据统计,2006年12月首都启动对酒驾“零容忍、高压线”的严查行动,三年半的时间中共查处酒后开车违法行为20万起,拘留醉酒驾驶员1.4万人。


面对各地连曝司机醉驾被拘的报道,众多网民都提出了类似的疑问:“‘醉驾入刑’真能管住司机手中的酒杯吗?”网民“丰三鸡”说:“光靠处罚是没法改变的,这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问题。就算明天醉驾直接枪毙也照样有醉酒开车的!”

对此,北京市公安交管局负责人说,“‘醉驾入刑’意味着,一旦醉酒驾车被查获,将背上终身的污点,很多职业都对有‘前科’的人说‘不’。”司机们应该意识到严重性主动告别酒杯。

但现实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也让警方感觉单纯依靠法律的震慑还不足以杜绝酒驾现象。

首先是部分酒驾者仍然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警方介绍说,不少被查获的酒驾司机都是盲目自信,很多人都会这样为自己开脱:“我们家离得近,明天还要出门,喝这么点酒没事。”但事实上,法律是无情的,一旦被查获,司机再近的家暂时都回不去了。

此外,酒文化的负面影响难以短时间消除。在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中,“喝好”“喝倒”才是“心诚”的表现,很多司机酒后驾车的原因或者是“朋友关系好,不喝不合适”,或者是“与上司、客户应酬,不得不喝”。

“实事求是地说,单靠‘醉驾入刑’这样的法律规定,和交管部门的严查是很难杜绝酒驾、醉驾行为的。不可否认的是,‘上有对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一直存在,部分司机长期存在‘尊警不尊法’的观念,不会从安全出发,而只是琢磨怎么能躲开交警的夜查。”北京交管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就此,一位网民给出了建议:“媒体要加强宣传,媒体要‘禁播酒广告’,全面禁播烈酒广告。”网民“黄土地黑土地”则表示:“舆论应该改变‘喝好才是心诚’的道德观,形成全社会对醉酒的道德批判,尤其是要对那些使劲劝酒的人进行道德批判。”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