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左右世界发展
导语: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牺牲空间和时间来解决。

2011年5月16日

作者:zhanmenghai

经济观察网:

进入四月份以来,是个个上市公司发布年报和一季度报的密集期,业绩好的也有,差的也有。这才是市场,才是社会的发展规律。总体来看全球市场以缓慢震荡向上为主。在这一个月中,以日本地震和核危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汇率;中东一系列危机为主要事件,左右着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

日本地震及核危机的影响,对日本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再次腾飞。灾害是一时的,发展是永远的,是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是一个大的改革时机。纵观中国及世界的改革史,重大的变革无一不是出现在重大的动荡及矛盾不可化解的情况下而发生的,这次灾难只是一个催化剂。核能不会因为日本的核危机而使世界放弃使用核能,相反各个核能国家更会加大对核能的投入,这些投入包括核能安全升级,防护材料的研发,以及促进替代和新能源的研发。在大的全球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之前,放弃核能就是放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局部问题可以集中全球的力量来解决,但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牺牲空间和时间来解决——温室效应,气候变迁,粮食危机等。

美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历史的必然,经过一次重大金融危机,社会和个人变得更理智,但是这份理智只是暂时的,因为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高级动物。社会是人的集合,也是人性集中表现的场所,下一次危机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经济就是这样——物极必反。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就是为了应对国内的通货紧缩,中国的政策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通胀和紧缩是相克相生的,通胀不可能大行其道,紧缩也不能就只是暂时性的。东方通胀,西方紧缩;新经济体通胀,发达经济体紧缩,两者只是个互相传导效应。但是,如果当全球面临的是单方面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时,这才是各个国家所担心的。就像经济活动中只有买方没有卖方,或者只有卖方没有买方一样可怕。现阶段,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紧缩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正在慢慢的向轻微通胀靠近。而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通胀问题在未来几个月也会得到进一步控制,但是不要过度的乐观,市场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市场的化解的时候,中国政府一贯用的行政手段会发挥他的无穷的威力,这威力产生的后果是各个经济学家都预测不到的。中美经济互补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两国只有各自互换角色,轮流做买方或者卖方,这才能实现共赢。美元超发,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各种商品有产能过剩的风险,真正的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如果没有人为这些东西买单,才是致命的打击。

各国国内的稳定的和经济的健康的发展直接地反映在汇率的稳定上,人民币汇率今年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如果汇率今年连续突破6.4     6.3   6.2这些整数关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从年初到现在人民币已升值1.78%,接近2%的水平。对国内来说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贬值的风险加大了普通老百姓对自己手中的钱的保值升值的需求,个人理财是未来的热门话题,专业理财机构借势发展迅速,这也是改变中国人传统观念的良机。大的灾难或者大的事件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之一,虽说现阶段负面影响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只要百姓适应和接受这种变革,跟上了市场发展的步伐,社会才会慢慢的稳定下来。顺势而为才是王道。汇率问题是长期影响的因素,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的几个方面。

中东局势是今年全球最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这种影响力未来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中东地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但是从人的共性上来看,无一不是少数人享受着多数人为其提供的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动力的来源,这种力量积蓄的时间越长,爆发时的威力越巨大。石油是中东的代名词,一切的争斗无非不是为了这有限的资源。某一方单独的得到这些资源,那他也离死亡不远了,除非他有强有力的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果实。对于未来几个月石油和黄金有慢慢向下走的趋势,特别是到年终回归理性的价位才是世界各国所期盼的。五月份及以后买黄金者必定死不瞑目。风险是媒体的产物,终结风险的也是媒体。

对于国内来说,经济及大盘在5月份的走势是各个投资者的所关心的。我个人认为美盘的走弱能很好的支撑大盘指数向上走。美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政策,无一不是改善自己国内的经济环境,是美国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但是所有的政策都有两面性,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间接地对其他的国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它所有政策的公布,如果没有为其买单者,它的政策就实施不起来。所以为什么说美国的经济复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呢。现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改变也向全世界传递一个信息,抗通胀也是我们的未来的目标之一。国内经济经过第一季度的消化和吸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确认,大盘向上走是大势所趋,不可能出现市场上有的人认为大盘会下探到2300左右。突破2785的概率很小。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