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印度记者迪布
导语:迪布是来自印度的记者。他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相貌英俊。

经济观察网 田鹏/文 迪布是来自印度的记者。他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相貌英俊。我们同在5月上旬荷兰政府邀请访问阿姆斯特丹等地区的记者团中,也就由此认识了。

这个团中的记者来自多个国家,有的来自和荷兰经济关系密切的德国、比利时、法国,也有的来自美国和加拿大,更有来自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的记者。

有意思的是,来自“金砖”国家的记者明显较来自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的记者年轻。迪布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还不满24岁。

也许并不像我们通常印象中典型的印度人,迪布来自印度南部,在德里读完大学后,在毗邻的新德里做记者,主要关注的报道领域是政治。他是天主教徒,佩戴着十字架项链,一起用餐时,对食物也没有什么宗教禁忌。

虽然迪布在家中并不说英语,但自小接受英语教育。他告诉我,他在学校中的接受的测验证明,他的英语水平甚至高于同龄的英国人。

行程安排的很紧凑,白天都是采访,一天的采访活动结束后,会有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然后是晚餐。晚餐实际上重要的社交方式,时间通常长达3~4个小时。进餐只是其次,重要的是“small talk”。来自不同国家,背景各异彼此并不认识的同行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熟悉。

迪布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鱼得水。他非常健谈,虽然年轻,但知识渊博,所有的人都喜欢他,着实令我羡慕。语言是一方面,我的英语远远不如迪布;但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在交谈的内容,甚至是肢体语言上,迪布都远较我更易于融入这样的氛围。来自巴西的两位女记者也同样如此。

我对迪布的了解就来自这些不着边际的闲谈和一起度过的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

阿姆斯特丹的生活平静舒适,有明亮的阳光,老式的街道建筑,密集的运河网,整整一面墙都摆满各式奶酪的店铺等等。空气中还似乎漂浮在红灯区和大麻的味道。

我们一起逛街边的小店,想买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既然买东西,就会谈到价钱。阿姆斯特丹的物价不算低,但是很多商品较之北京的价格要低。迪布告诉我,在印度,相同商品的价格会低很多。他每月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有5000左右。

迪布最终相中了印有“I amsterdam”T恤和套头衫,但因为套头衫太贵,最终只买了T恤。迪布是个超级足球迷,随身带的读物就是一本讲足球战术的书。他想买一件NIKE的巴塞罗那队服,“(这款队服)是在中国生产的,印度没有”,但最终未能如愿。我们在阿姆斯特丹街头没能找到NIKE。

迪布说他喜欢阿姆斯特丹,但是不不想长居此地。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官员,但他自己去选择了记者的工作。

迪布热衷于讨论政治话题,与来自巴西的朱莉安娜棋逢对手。朱莉安娜为巴西圣保罗的一家杂志工作,同样关注政治领域。她和我谈起巴西和阿根廷军政独裁时代那些失踪了的政治犯和至今未受到审判的独裁者。她带着一本书,里面有她拍摄的玻利维亚贫苦阶层的照片。

而谈到中国的政治,我总是要穷尽我有限的英语表述能力来解释中国的种种独特之处,这令我烦闷而倍感可悲。

与朱莉安娜对中国知之甚少不同,迪布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谈了中印之间的战争,西藏问题,也谈了中国对斯里兰卡等印度邻国的支持,和两国在印度洋上的利益冲突。虽只是泛泛而谈,并不深入,但迪布给我的印象是能够理性的看待地缘政治问题。

在采访活动全部结束后,主办方安排了丰盛的晚宴,四五杯酒之后,大家谈性正浓。有人提议,每个人都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政治家,在世和去世的各一位。轮到人民日报旗下杂志的一位女记者,她说,在世的是胡锦涛,去世的是毛泽东。 晚餐结束时,已经过11点了,走在街道上,冷风吹过很有些凉意。也许是想到明天一早就要分别,迪布有点伤感。他说,他可以离开印度,但是他选择留下,希望能让印度变得更好。他还说,“你也应该留在中国,让中国变得更好。”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