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散漫生激情
导语:讨论《钢的琴》成为近期文艺圈的热点。眼看着它的口碑潜滋暗长,按说导演应该感到幸福,可实际情况是,他正在饱受煎熬。

王大勇/文 讨论《钢的琴》成为近期文艺圈的热点。眼看着它的口碑潜滋暗长,按说导演应该感到幸福,可实际情况是,他正在饱受煎熬。 

一个朋友看完《钢的琴》赞叹不已:“像在798拍婚纱照”。这个画面感十足的评价我挺认同——影片弥漫着后工业的氛围,情绪上、色彩上都温暖。随便截个图,都跟当代艺术摄影似的。 

故事讲的是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为了一台钢琴而奔波。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这是一群失意男人为尊严而战的故事。既胡闹,又深沉,既夸张,又真实,让人想起讲失业工人跳脱衣舞从而找回生活的英国电影《光猪六壮士》。 

讨论《钢的琴》是最近文艺圈的热点,但道听途说的多,眼见为实的少(统共放映过两场),但它的口碑却潜滋暗长,按说导演应该感到很幸福。可实际情况是,他正在饱受煎熬。 

在汇园公寓的一幢房子里,导演张猛正一边剪片子,一边发微博。前者是发行的需求,话说电影长度从东京电影节的120分钟,到大学生电影节的107分钟,再到发行方要求的97分钟,每次动剪,都是情感的折磨。微博那儿也不省心,制片方正在就《钢的琴》改名征询意见,也就是说他们铁定打算改名了。

在圈里没亲没故的张猛只好赤膊上阵,用微博阵地替自己申诉。他调侃:“我觉得要改就得一鸣惊人,现在什么最火?我建议改成《肉蒲团2》,对了,记得标上这是4D的。”

他还说:“作为一个导演我现在四处和人争论市场,觉得很喜剧。电影市场需求把导演逼成了全能人才,懂融资,会植入,能发行。我觉得每个在一线拼搏的导演都是一个mini电影公司。我尊重市场,也请市场尊重我。”

制片方则情绪平稳地应对:“艺术和市场之间永远存在矛盾,重要的是分工协作。在好莱坞的机制里,拍完电影导演的工作就完成了,和市场对接由专业人士来做,很多导演甚至连剪辑权都没有。创作和市场的分工,是这个产业成熟的标志。”。

微博打架见多了,这种彬彬有礼的气氛倒让人觉得新鲜,我称之为文明斗殴,理性围观,建设性讨论。莫非是《钢的琴》改变了大家?或说是艺术滋长了心灵的美丽?

气质上,《钢的琴》让我想起1988年米家山的《顽主》,也是讲一群胡闹的男人的事儿。如张猛自己所说,“他们在哭,以笑的方式。他们清醒,以醉的方式。他们在重建自我,以破坏的方式。”

最打动人的是,两部电影创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他们艰难,坚强而不自觉地潜伏在激流汹涌的转型期中。他们野蛮生长,为数众多。他们积极时,是电视新闻里展示政策影响的普通市民,关心房子和蔬菜。他们沉静时,是生存第一、冷眼旁观,沉默的大多数。

在深沉的俄罗斯歌曲中,失落的陈桂林在黑暗中踉跄前进,被逐个点燃的鞭炮,炸响了宁静。《钢的琴》的这一幕,是我看过的中国电影中最浪漫、最忧伤的一幕。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