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知道中国的心事
导语:我们有足够好的文字,缺少的仅仅是采撷的勇气。而中国一整年的情绪与思想,都在《不曾苟且》里收藏着,四十六位作者,以文发声,各擅胜场,绘制出一幅中国当下的精神图谱。

 

 

 

 

 

 

我们有足够好的文字,缺少的仅仅是采撷的勇气。而中国一整年的情绪与思想,都在《不曾苟且》里收藏着,四十六位作者,以文发声,各擅胜场,绘制出一幅中国当下的精神图谱。 

 

 

这不是一本文艺腔调的选本,这些文字干脆利落,直抵事物本质,行文或柔曼或遒劲,但都不做作,字由心生,每个人的文字都从心里汩汩流出,充满心跳的真切感。正如冉平先生的《蒙古往事》,你可以触摸到成吉思汗和女人们的呼吸,此书也能让人谛听到来自心灵的呼吸。 

 

 

各擅胜场的独奏,经由编选者啄木鸟的组织,合成一曲激越清澈的协奏曲。

这是中国的声息。我们知道,一直有两个中国,一个存在于新闻联播、《环球时报》、《人民日报》之中,那是一个明晰的世界,一个单线条演进的中国,一切都在可控之中,那样一个中国显然是梦幻般的净地,契合了身处不安社会中的人们的内心需求。

另一个中国,在貌似犯规的话语里。这些细碎的独语散见于各种专栏、博客,他们纯粹、鲜活、真挚,传递着内心的律动,他们好似野马、雄鹰,如此真实而野性,那种与生俱来的活力,感染着有心灵生活的读者,并在暗夜里温暖他们。

这些熔浆般炽热优美的话语,汇聚成洪流,浇灌着版图未明的土地,结出随缘而生的果子。

生活在当下语境中的人们知道,真正发声的是谁,他们又在哪儿。挑选这些最能体现中国真声音的文字,编织成斑斓的锦缎,便是这本《不曾苟且》。中国文字英雄榜,貌似宏大张扬,实则名副其实。

《不曾苟且》一反流行的文艺选本路数,以思想的趣味和情致做取舍标准,唯才思是举,将那些真正影响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文字遴选出来,并在尽力维护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结集出版。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有真正价值观的选本。意见领袖们行走在思想前线,他们似乎在触碰无所不在的禁区……汪洋恣肆,才情横溢,敏锐而丰富的思维触觉伸向无尽的所在,读之令人喜悦不已,或许可以称之为年度思想生活史。选人取文,编者仿佛无视那些荒诞的禁忌:潘采夫屡被击毙的奇文《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野夫意旨深远的《无所在的故事》,崔卫平缜密犀利的《经验的年代》等等,无一不在表明,我们有足够好的文字,缺少的仅仅是采撷的勇气。更值得赞许的是,江湖奇人饕餮——这位操娴熟古文,以司马迁笔法记录中国历史的时评高手,其风靡网络的《治国秘术——贪官之用与弃》也赫然在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特立独行的思想选本。2010年,中国的情绪与思想,都在这里收藏着。

韩寒、张鸣、熊培云、陈丹青、冯唐、洪晃、柴静、和菜头、罗永浩、关军、刀尔登、韩松落、苏小和、五岳散人、张晓舟、王小山、陈晓卿、刘原、安替、李皖、胡赳赳、李敬泽、王锋、王小峰、黄集伟、阿丁、张柠、易中天、龚晓跃、十年砍柴、王书亚……四十六位作者,以文发声,各擅胜场,绘制出一幅中国当下的精神图谱。

 喜感,已经是如今评价文字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一篇文章、一本书有无喜感,决定了其寿命的长短以及传播的面积。喜感是什么呢?我理解就是文字里透出的那股洞穿世事的力量,以及由此而来的自信——也就是幽默感。从用文字表达意思到文字本身独自运行:它们仿佛生下来就在那儿,等待作者把它们描摹下来,你可以说这样的文字乃上帝所赐,但同时又何尝不是那一个个独具个性和精神之美的作者灵魂的呈现呢?

时间老去,文字不死。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