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妖魔化的食品添加剂不能承受之重
导语:食品添加剂的真正困境则在于相关标准不完善、多段监管和使用中“范围”和“用量”的逾规。

经济观察网 田鹏/文 食品添加剂已为千夫所指,舆论大有将其围剿之势。其实,食品添加剂是背了中国当前食品安全困境的黑锅,被妖魔化了。

一位大型复合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副总就表示,即便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全面扑杀,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重重的困境,只会毁了食品工业。

她的观点得到了众多的响应,来自监管标准制定者卫生行政部门的学者、居于监管方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商之间的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食品生产厂商也都持相同观点: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仔细检查以往出现被归罪到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事件就可以看出,大部分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出了问题,而是食品生产厂商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添加了非食用物质或滥用了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量使用)。

此次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即是在饮料或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的事件,是食品添加剂生产商方面出了问题,将用于工业的DEHP代替棕榈油用在了食品添加剂中。

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按规定的用量使用是安全的。而添加非食用物质与食品添加剂没有关系。这一概念在社会舆论中经常被混淆,连卫生部也不得不在《食品安全标准及食品添加剂有关问题答问》强调“非食用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真正困境则在于相关标准不完善、多段监管和使用中“范围”和“用量”的逾规。

在“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之后,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日子很难过,很多产品被工商部门勒令停止销售,也有很多企业被勒令停产。理由非常充分: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QS)。这让很多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厂商倍感委屈:不是不想申请生产许可证,而是一些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没有出台,无法申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严卫星也曾公开表示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定存在滞后的问题。

多段监管同样造成了种种问题。例如,卫生部门虽然制定出了规格标准,但质监部门不予承认,因为没有给出检测办法,无法操作。这样生产企业也拿不到生产许可证。根据《食品安全法》,至少有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5部门可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既有多头管理,令人无所适从之困,又有遇事推诿之弊。

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各个监管部门又都不愿担责任风险,对食品添加剂采取了“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做法。

添加剂的超范围或超量使用也是一个大问题。

在许多食品生产和餐饮企业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根本不估计使用范围和用量的限制,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染色”馒头就是一例。

上述复合添加剂生产商的副总就举例说,“我们出去吃饭从来不喝鲜榨的果汁,只喝瓶装的果汁。因为,我们知道很多鲜榨的果汁为了好看和味道会放添加剂,而且不知道放了什么,放了多少,很不安全。而瓶装的果汁这些(添加剂)都是标明的,至少是安全的。”

中国的食品安全困境牵连极广:环境污染,农业凋敝,生产模式分散落后;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极难监管;贫富分化,很多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仍高,对食品价格敏感,导致食品企业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饮食和消费习惯等等。

食品添加剂即便妖魔化也不能承受其重。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