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智慧城市成全球化转型练兵场

2011-06-21 08:08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建缘 日立正通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完成从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企业的业务模式转型。

日前,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大野信行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13年之前,智慧城市将作为日立的未来战略重点进行投入。

此前,日立确立了以“环境”、“全球化”、“融合”为重点的新战略。智慧城市被作为其中的核心业务。

事实上,智慧城市战略给日立的全球营运方式带来了改变。以基础设施领域为例,过去销售发电机等单品的销售模式,将被综合的解决方案所取代,以便实现日立在智能城市领域的相应目标。

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野本正明表示,无论对智慧城市战略的相关人员,还是日立内部的其他部门员工,智慧城市都将是工作的重心。

野本并未公开日立对于智能城市战略的新的业绩考核标准,但他表示,日立目前在内部已经组成了由部分专职人员和很多相关领域的人员,如电网、水处理等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智慧城市团队,并称“这个部门其实非常庞大。”

即便如此,日立“目前也并不想把摊子铺的太开。”野本认为,智慧城市项目需要从上游介入,进行整体策划。需要与中国的智能城市用户进行大量的沟通,也需要与与合作伙伴共同挖掘机会。

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2010年度财报显示,日立在中国的完成销售额约合94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日立全球销售额的13%。是日本以外的所有市场中销售额最高的市场。

智慧城市还在市场萌芽阶段,领先者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胜利。日立想先做好一些可示范的项目和可拓展的项目,尤其在中国。

访谈:

经济观察网:相比IBM等同样进行智能城市战略布局的企业,日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野本正明:首先说一下共同点,就是日立和IBM都把目光放在海外,尤其是在新兴国家,因为新兴国家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高速发展使他们有很大的需求。

但日立的不同在于,所有的社会基础设施,日立都能够通过IT技术进行连接。在新兴国家,社会基础设施要想进行大的发展,肯定会有大量的CO2排放,日立通过自己这种优势,可以让新兴国家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如CO2减排)得到平衡。 

去年4月日立成立了智能城市事业统括本部,现在为止已经经历了一年时间。目前在这个领域,着手比较早的有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广州知识城这两个项 目。还有一些中国以外的项目,比如在西班牙的智能电网项目、与夏威夷电力合作的智能电网项目,还有对印度德里-孟买产业大动脉进行的相关领域的可行性调 查。

经济观察网:日立的优势怎么体现?

大野信行:日立在全球是唯一一个在社会基础设施和IT方面同时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总的来说,就是通过IT来管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基础设施,这是我们和其他企业相比最大的、具有差异化的优势。

关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我们是能够理解的,但具体体现在什么产品上?比如在一个智能城市项目里,肯定要有数据中心,而IBM可以对数 据中心提供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相比而言,日立的领域则非常广泛,比如信息方面、水处理、智能电网、城市交通这些社会基础设施领域方面日立都有比较强的实 力。

经济观察网:日立在全球宣布2012中期经营计划之后,在中国也开始了新战略的落地,关于智能城市的战略,日立有哪些新的部署?

大野信行:2009年,日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面临的市场状况确实比较困难。

2010年,是日立创业100周年,而今年5月发布的2010年度日立业绩结果显示,在日本的所有电气厂家里,日立的销售额是占据第一位的。

日立的事业关注点是“社会创新事业”,也就是由先进的IT技术进行支持的社会基础设施事业。日立的2012中期经营计划,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12年度全球销售规模要超过10兆日元,营业利润要达到5000亿日元左右,纯利润要达到2000亿日元左右。

其中一个要点就是要着重发展和智能城市、水处理等相关的社会基础设施业务,当然,此类社会基础设施业务真正对利润、销售额有所贡献的话,可能要等到2013年以后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商业观察研究院主编,资深媒体人;跨国公司领域长期观察者;《全球商业领袖》、《产业领军者》栏目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