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关税下调为成品油价改辅路
导语:随着关税下调,进口成品油已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争议不断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必将随之启动。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姜雷 财政部宣布,从7月1日起,大幅下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其中柴油、航空煤油由目前的6%,下调至零关税进口,车用汽油及航空汽油由5%下调至1%。

舆论一片欢呼。有分析称此举将利于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亦有评论称降关税将刺激企业进口,保障市场供应。

更大的意义在于,随着关税下调,进口成品油已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由此释放出的信号是,争议不断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必将随之启动。国内成品油定价的全面市场化将成为常态。

在成品油价格管理体系中,包括了进出口价格、国内市场价格两大体系。早在2008年左右,随着国内炼油能力的相对过剩,为鼓励出口,国内成品油出口基本实现“零”关税。此次调整后,成品油进口也基本实现了“零”关税。由此,进出口价格基本与国际价格接轨。

事实上,2010年我国成品油进口量仅为3688万吨,相比于2.5亿吨的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产量、净进口量之和),进口成品油每吨价格下调200元(以汽油为例)不足以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产生直接的降价效应。

尽管进口关税大幅下跌,理论上将刺激进口量的增加,但成品油进口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三大石油公司手中。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仍维持供大于求的局面,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如“油荒”,成品油进口量不会大增。

值得欣喜的是,之前政府监管部门在成品油价改中,主要通过调控的方式来控制油价。此次降低进口关税,则是通过税收杠杆,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消费者。

随着进出口价格的理顺,下一步,成品油价格改革自然要落到饱受争议的国内定价机制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这一定价机制完善于2008年。根据这一机制,当国际原油三地加权平均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上涨或者是下跌超过4%,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定价机制却遭到消费者和企业的双重质疑。一方面,消费者称成品油调价“涨快跌慢”;调价具体依据和标准、不透明。另一方面,企业称每次调价不到位导致亏损;调价窗口期过长,导致调价滞后。

新一轮的国内价格改革,是对上述问题的完善。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此轮改革包括:调价间隔从目前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天,调价标准的三地变化率4%幅度也有可能缩小,定价权在一定程度上下放到三大石油公司。

此轮成品油进口关税下调,实际上正是在为新一轮国内油价价格改革做铺垫。进口关税降低,三大石油公司的整体成本也相应降低,为未来的改革赢得了部分提价空间。

在国内油品市场尤其是上中游环节完全被三大石油公司垄断的情况下,要想在价改中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在确保企业足够发展的同时,让更多民众享受到相应福利,只能是政府的税少收一点,企业亏一点,消费者受益一点。

当然我们更期待,通过政策修订,允许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更多主体进入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充分竞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进成品油定价的完全市场化。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