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达芬奇密码”

张子星 2011-07-15 15:31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张子星  “一把实木椅子几十万,一张牛皮沙发几百万。”这是自称国际顶级奢侈品牌达芬奇家具的市场售价。

7月10日央视破解“达芬奇密码”,曝光达芬奇的假洋货身份。7月13日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庄秀华泪洒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指责媒体报导失实,但同日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证实其家具确实曾在上海保税物流区“一日游”。至此关于达芬奇部分家具的出生问题已大白天下。

自达芬奇的假洋货身份曝光以来,顾客纷纷要求退货。发布会现场更是出现一名自称购买了几千万达芬奇产品的墨镜男士要求退货并怒斥“都是假的,产品是假的,发布会也是假的”。

为什么在出事之前没人拿着几千万的发票要求退货呢?质量问题虽然是主因,但不排除更多的是购买者对外国品牌不理性的追求,洋品牌就一定好吗?达芬奇生产和销售的密码已经破解了,但顾客自身的达芬奇密码又是什么呢?

从闭关锁国时的愚昧排外,到鸦片战争后的盲目崇拜,再到如今对进口产品的疯狂抢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国外的就是好”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潜意识。“只求最贵不求最好”这句《大腕》的台词至今看起来仍那么炙辣。

对外国货的盲目崇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制造等于滥造的大背景之下。三聚氰胺、纸房子、山寨手机……充弥于市。国人生活在一个处处危险的环境,购买外国货似乎等于购买安全的保障。

此外,自鸦片战争后的民族自卑感也一步步将“外国制造”摆上了神坛。随便找个外国人代言的阿迪王就能自称是国际化的品牌,达芬奇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庄秀华更是请了十多位外国人来“压场子”,似乎中国企业仿佛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只要搬出外国人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掩盖精神上的贫困。旧中国的落后的烙印与当今中国的粗制滥造扔给富人们不断的暗示。外国奢侈品成了彰显身份的象征,无形和有形之中就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成功的人一定要戴瑞士的手表、穿法国的衣服、开德国的车、睡意大利的床……

不仅富人热衷于外国奢侈品,就连生活水平中下的民众也不断往自己身上贴金,外国奢侈品牌渐渐已成为进入某些特殊圈子的入场券,拥有一个爱马仕的包包就能游走各类宴会成为交际名媛。上海某小白领欠下巨款购买名牌商品,上演着真实版莫泊桑的《项链》。中国百姓对外国奢侈品的狂热,已经使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

英国有一句俚语“贵族的血是蓝色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贵族血色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而是说一个真正贵族的诞生往往需要三代人知识品德的积累和沉淀。同时奢侈品的选择也需要有深厚的艺术文化修养,劳力士的表并不是越贵越高贵,意大利的家具也不是越古典越奢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搭配都是不同的,别人的不一定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媒体破解的不仅是“达芬奇的密码”,更是顾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