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欧债危机 解铃还须系铃人
2011-11-11 14:13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王健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只有立足欧盟自身,减少对外部援助依赖,方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济观察网 王健/文 2011年11月9日,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7%,创造历史新高。尽管之前希腊政府已于11月4日宣布取消公投,仍然未能阻止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扩散。由于融资成本过高,面临巨额到期债务,意大利将很有可能成为继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之后第四个申请援助的国家。作为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债务总额是希腊的五倍,而2011年的到期债务高达1876亿欧元,这意味着援助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将会更大。

欧债危机演进历程为我们预测未来提供有益参考。自2009年10月以来,欧债危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初,从危机爆发到欧盟达成救援共识共花费三个月时间;第二阶段为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中旬,救援方案出台再次耗时两个多月;第三阶段为2010年10月下旬至2011年7月,由于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构,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援助申请迅速通过。第四阶段为2011年7月至今,欧债危机已经传染至意大利,援助方案尚未落实。

可见,建立一套完善的救助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救援效率,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然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如果全面救助意大利,需要大约4480亿欧元。尽管10月27日出台的欧盟最新救助方案已经决定通过杠杆化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扩容至1万亿欧元,但能否成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危机进一步扩散,需要的救援资金将更多,继续大规模扩容EFSF的难度也会更大。不仅如此,标准普尔警告,扩容EFSF将危及整个欧元区评级。所以,在EFSF扩容尚未完成阶段,意大利危机很有可能会继续恶化。

但是,既往经验同样提示我们,当危机加速恶化甚至危及整个欧元区时,援助方案通常能够迅速出台,使危机暂时缓解。这是因为在整个欧元区中,德国实质上是最大受益国。根据CEIC数据,2001-2009年间,德国的贸易顺差的56.3%是由欧盟16国贡献的,可见欧元区对于德国外需的支撑作用。一旦欧元区解体,德国将无法享受固定汇率制度为其带来的好处。所以,短期内意大利危机的恶化仍将在可控范围之内。

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希腊等国而言,其高消费高赤字的增长模式是引爆债务危机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其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其财政稳健性将成为欧债危机走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对于存在外部失衡且投资增长乏力的高负债国家,接受一个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对于提高财政稳健性至关重要。一方面,总需求增长放缓可以直接缓解外部失衡问题,避免外债过快累积;另一方面,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帮政府摆脱为保证消费高增长的高福利政策,进而降低政府的赤字水平。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应积极寻求投资渠道,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只有这样,债务危机的影响才能逐渐消减,经济的稳定运行才能得到保障。

对于德国而言,尽管其常年的贸易顺差并不会导致危机,但是与其相对应的常年逆差国却在这一过程中债台高筑。由于丧失了汇率调节手段,加之这些国家没能及时收缩总需求,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后,由于财政一体化尚未实现,债务危机国没能及时获取转移支付,使得危机进一步深化。

从本质上讲,当前的EFSF就是一种转移支付,但是由于欧盟财政尚未一体化,EFSF在扩容过程中困难重重。对于常年保持贸易顺差的德国而言,援助债务危机国意味着其为勤劳买单,这不仅使执政党面临巨大政治压力,还要安抚民众的恼怒情绪。然而,一旦实现财政一体化,援助的效率将大大提升。当欧盟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时,及时的转移支付将成为最有效的防火墙。

对于财政状况良好的国家而言,财政一体化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其需要承担高负债国家的债务,并且丧失了财政刺激手段。但是,考虑到财政一体化可以有效防范风险,保证欧盟经济的平稳发展,对那些财政稳健的国家而言仍然利大于弊。尽管如此,由于推进财政一体化很难一蹴而就,也就注定了欧债危机很难在短期得到根本性解决。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