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下之忧而忧

张晓晖2011-12-13 14:57

经济观察网 张晓晖/文 是的,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传说中的2012年即将到来。

著名的德国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通过那部名为《2012》的影片,让人们开始相信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恐怖预言,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但我并没有因此而茶不思、饭不香或者是夜不能寐。事实上,我正在努力的重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或许能够让我从精神上寻找到更好的归宿。

这一切都因为,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有很多人,还没有等到2012(我不确定这个数字的含义到底是指年份还是那个可怕的预言)的到来,就已经离我们而去。

我很难对他们进行一一的例举,比如7月北京地铁的电梯事故、10月广东佛山女童碾压案中18位冷漠的路人、11月的兰州校车事故……,很多原本不该逝去的生命在瞬间,因为活着的某些人的过错,最终抱憾而去。

最近我喜欢上了美国驻华大使馆,他们有着非常先进的空气质量检测仪,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城市都能安装一个,那种漫天弥漫的阴霾让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条上了岸的鱼,我张开嘴巴大口呼吸空气,报纸上说,这样的空气中弥漫着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悬浮颗粒,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被我们直接吸入进肺里。

想想都可怕。

去年我也焦虑,而今年我变得忧虑,我找不到一种能够让自己安宁下来的办法。

达尔文说,人类是会自然进化的动物,环境一直在不停的影响着人类进化,可我觉得,人类是可怕的动物,尤其是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我们已经让身边的环境变得十分糟糕。

年初标价一块钱的东西,到了年底,两块钱都买不到了,今年是物价飞涨的一年,尽管中国出台了“史上最紧缩”的货币调控政策,但通货膨胀仍然在继续,经济学家一直坚持,纸币印得越多,通货就会更加膨胀。

母亲告诉我,菜市场里几乎没有一元一斤以下的蔬菜。

过去一年中,食物的价格不停上涨,可是昂贵的价格并不能够让我们买到放心安全的食品,层出不穷的质量事故,令我对货架上的任何国内产品失去了信心,诚恳的说,我已经不再食用方便面、双汇牌火腿肠以及任何国产品牌的奶粉。

总有那么一些企业,在发生了重大的事故之后态度漠然,比如大连的康菲公司石油钻井台泄露事故,又比如鼓包的锦湖轮胎,和新近的重庆沃尔玛“绿色猪肉”风波,他们的道歉总是在媒体记者的深度发掘之后姗姗来迟。

放眼全世界,经济的低迷席卷全球。欧洲的债务危机和美国政府的赤字以及天文数字的国债,让所有的评论家、分析师对未来陷入前所未有的悲观之中。

由于人民币兑换外币汇率的持续走高,中国的富人们开始移民,很难去揣测每一个试图移民到国外的中国公民的动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有钱就是拥有权势,两者为他们带来改变生命质量的根本动力。

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生命质量。

昆德拉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我们能够改变的,只能是当下。这里的当下,是指我们的生命存续期间,即世界末日到来之前。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必然会灭绝;地球作为一个星球,最终也会消失;按照霍金的理论,总有一天,太阳也会耗尽它的能量,塌陷成为一个黑洞。

于是,生命质量便跟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身边所生活在一起的这个群体产生了直接的关联。

如果有钱,你尽可以选择住大房子,拥有大排量的汽车,甚至拥有其他国家的国籍,在其他的国度生活,而不是每天在北京的街头呼吸机动车排放出的尾气。

但根据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塔勒布的黑天鹅理论(详见《黑天鹅》一书),我们通常生活在不可预知的未来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如果这个世界的确是按照随机的规则演变,其实我们不必为未来而担忧。

一千年以前,北宋词作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道,我们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我擅做主张把前半句话改成了“后天下之忧而忧。”

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这么一个人。

我们国家的执政者中,也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从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们也不过问相关事故最终导致的结果。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这群人的数目在不断的增加,而穷人们的生活空间正变得越来越逼仄。

“后天下之忧而忧”其实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至少它不会让你觉得不开心,或者在事件发生之前便有所焦虑和担心。

多数中国人无法将自己的忧虑,通过合适的渠道表现出来。这种忧虑有时候会转化成为一种默认——即生活也许本来就是这样子,空气中每天都会悬浮大量的2.5微米以下可以吸入肺部的颗粒。

生命的本质应该是快乐,就算2012马上到来,就算我们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执政者愈来愈威权——我认为“后天下之忧而忧”的处世原则,十分适用于像我等无实际意义选举权、无法向环保局投诉污染企业、无力应对通货膨胀、无钱买房、无能力移民、无奈接受当下中国现状并深陷其中的普通公民。

资本市场部记者
从事新闻行业超过12年,专注于时政、公司新闻报道,擅长采访、调查、取证和突破。2006年起在经济观察报华东新闻中心(上海)工作,2008年派驻重庆,负责西南地区新闻报道。常驻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