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12.13:烟草院士
导语:烟草院士 公益型国企

烟草院士

“烟草院士”的出现,究竟是“耻辱”、“笑话”,还是“自有其道理”,甚至对控烟“作用很大”,公众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予以判断,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容易导致公共空间充塞着一边倒的“道德审判”,而不是基于实证之上的理性对话。 

                                                                                                      ——《广州日报》

院士评选除了拼科研水平、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因素外,对社会责任、道德因素以及社会反响、公众接受程度的考量,又绝非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长江日报》

院士评选,首先就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代表着对一种科学价值与成就的认可。因此,面对科学提出的质疑,科学就应严肃对待,以科学的回答给社会公众一个交待。 

                                                                                                      ——《京华时报》

当谢剑平因“减害降焦”的研究当选为院士,必将让烟草公司更加理直气壮地生产所谓的低焦油烟草,也必将蛊惑更多的人心安理得地抽烟,反正减害嘛。而所有这些,正凸显了烟草经济的强悍、烟草势力的扩张。 

                                                                                                      ——《中国青年报》

公益型国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的公益性,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经济普遍完全的公益性相比,是有清晰边界的,本质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国企担当公益功能也并不排除其为了保持一定的积累而赢利,只是这种赢利性应该受到管制,至少不能产生没有节制的暴利。 

                                                                                                      ——《新京报》

强调国企,尤其是强调央企的社会公益性,必须在企业是企业本身的基础上来谈它的改革,而这必须回归企业为何上。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深化国企改革;否则这些企业产生的最大的危害:垄断,很有可能一不留神“公益性”化了。 

                                                                                                      ——《东方早报》

国有企业的问题,并非是企业如何脱困或是存在形式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增加国民福利才是目标。从法律上说,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全民,而国民对国有企业缺乏热情,对某些国企更是充满反感,这难道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长江日报》

必须指出的是,既得利益者的任何据守或扩张自身利益之举,并不会愚蠢到明目张胆的地步,而往往同样是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这样说,绝不是简单质疑国资委改革的决心与能力,而是试图沿着国资委提出的改革路径,提出可能存在的歧路,以便在改革的进程中能够竭力避免之。 

                                                                                                      ——《南方都市报》

如果未来公益型国企,与当下“三桶油”的现状不能形成根本性区别,不能激励油企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所谓公益型国企,很难说不会成为垄断巨头金身不化的又一金钟罩。

                                                                                                      ——《中国青年报》 

如果向公益方向转变,势必要影响企业的利润。因此,如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尽到上市公司的责任,是国企公益化改革中绕不过的障碍。 

                                                                                                      ——《齐鲁晚报》

绝非承担了一些“公共利益”的企业就都是应当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公益性企业。事实上,按照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划分,只有那些具有很强的外部溢出效应,同时又不太可能由市场竞争自发解决的领域,才有必要设立所谓政府公益性企业。

                                                                                                      ——《上海商报》

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将这些企业都打造成公益型国企,舍得吗?让利与民的决心下了吗?其二,如果一边让国企大赚特赚,一边让他们戴上“公益性国企”的亮丽光环,如此“公益”岂不成了幌子? 

                                                                                                      ——《华西都市报》

从垄断转身向公益国企有多远距离?倘若垄断企业始终不能厘清垄断与市场的身份错位,始终不能走出赚钱还是公益的逻辑怪圈,这样的长度只需要用民心来量一量,就知道会有多遥远的距离。 

                                                                                                      ——《重庆时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