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之殇:釜底抽薪不容易
2011-12-15 14:56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王健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如要维系欧元,最终解决方案还需包括财政资源应用一体化,而不仅仅是限制财政赤字规则的一体化。

经济观察网 王健/文 希腊引爆欧债危机后,虽经法、德等国和欧盟多方救助,但未能遏制危机持续深化。今年秋季以来,危机更呈现加快恶化的势头:先有希腊再次救助方案推出过程的跌宕起伏,接着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欧元国状况不断、险象环生,甚至法德核心国债信也开始遭遇市场质疑。欧债危机持续发展事实,越来越显示欧元体制重大局限,应对欧元危机成为更严峻挑战。一些欧盟政要也表示欧元和欧盟陷入空前危机。

为扭转当下不利局面,从2011年12月5日开始,法德等国首脑和欧盟政要开始就如何化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展开密集磋商和谈判。12月8日和9日两天,欧盟冬季峰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就建立新财政联盟以及强化应对危机的稳定工具等议题展开。此次峰会深入危机的核心,将财政一体化问题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对欧盟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峰会最大看点是在谋求欧元区财政一体化方面取得进展。欧盟中17个欧元区国家和至少6个非欧元区国家基本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赞成通过设立新的条约来构建财政联盟,接受更为严格的财政赤字规范和相关自动制裁措施。如果这一措施能够顺利执行,欧元区统一的财政纪律将约束政府债务的增长,降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分析持续两年的欧债危机,其根源与欧元体制设计紧密相关。尽管欧盟多次召开峰会讨论财政纪律与短期救助机制等问题,欧债危机仍不能得以遏制。欧债危机是一场主权债务危机,也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单一货币体制下,成员国竞争力差异扩大不能通过汇率相对波动来进行调节,而单一货币体制带来的金融系统高度融合又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举债融资在成员国内部维持相当长时间。客观而言,加入欧元区为希腊等经常账户常年逆差国家提供了低息融资的机会,导致欧元区设计缺陷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收到应有重视。

目前,新条约措施仍不足以根本解决统一货币制度下引发危机的深层根源。新财政条约作为约束成员国财政赤字的一项基本规则,仍不能解决欧元区内国际收支持续失衡乃至发生其他形式危机的问题。如要维系欧元,最终解决方案还需包括财政资源应用一体化,而不仅仅是限制财政赤字规则的一体化。

本次峰会另一看点在于如何缓释短期风险,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根据峰会声明,主要通过EFSF杠杆化、ESM加速启动和通过双向贷款形式与IMF合作三种方式扩大短期救助资金的应用规模并提高决策效率。

这三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金融市场短期波动和债务问题的负面溢出效应。尤其是通过向IMF提供2000亿欧元的资金以使其在未来救助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保证未来关于私营部门参与援助将严格按照IMF准则来执行。这意味着7月21日和10月26、27日关于希腊债务减记的方式仅仅是一个特例。如果未来意大利甚至西班牙通过资产减记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很可能导致欧洲金融业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然而,根据IMF贷款准则,这种援助方式并不合规,因此可以增强市场对欧洲金融业的信心。

短期救助工具难以彻底解决不良债务的消化问题。欧元区内部国际收支持续多年不平衡造成欧元区存量债务规模巨大,在经济增长缓慢和欧央行难以大手笔购买有关国家政府债券的情况下,欧债危机及其笼罩在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上的阴影不会消除。

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欧洲央行缺失“最后贷款人”功能,欧洲央行仅仅被赋予了维持区域内物价稳定的目标。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甚至不允许购买各国的国债。尽管当前这种限制被取消了,但德国出于自身利益和根深蒂固的关于独立央行的信念,欧洲央行对于扩张资产负债表非常谨慎,有关欧洲央行发行欧元债券的设想也为德国所阻止。

目前EFSF实质上扮演了部分“最后贷款人”角色,试图为发生融资困难的欧元区各国政府以及欧元区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将于明年生效的ESM本质上也是在解决欧元区“最后贷款人”机制问题。然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有两层意思,一是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承担损失。给定存量债务的巨大规模与危机以来不断上升的违约概率,EFSF和ESM究竟能消化多少信用风险、承担多大损失、欧央行支持力度会有多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

总而言之,欧元区内部国际收支持续多年不平衡造成欧元区存量债务规模巨大,在经济增长缓慢、欧央行难以大手笔购买有关国家政府债券或通过EFSF及ESM承担真实损失的情况下,欧债危机及其笼罩在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上的阴影难以彻底消除。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