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引进,谁说了算?
2011-12-28 14:1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刘伟勋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现行的飞机引进制度除了扭曲供需外,还会让真正运营飞机的航空公司陷入被动,最直接的一点是审批的结果不可预期,相应的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工作也都难以规划。

经济观察网 刘伟勋/文 12月26日开幕的201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中国民航局明年将延续适度从紧的运力调控政策,全年新增运输飞机将不超过150架。按照2011年11月底全行业1745架运输飞机计算,2012年新增运力的比例为8.6%,既低于“十一五”期间年均13.1%的运输机队增速,也低于民航“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年均11%的运力增长目标。

面对2012年增速可能放缓的航空运输市场以及越来越突出的空域资源约束,政府主管部门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而减缓飞机引进速度,有其合理之处。运力没有克制地过快增长,会带来诸多弊端,比如空域拥堵、飞行员短缺、保障能力不足、安全隐患增多、航空公司效益下滑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难度和政策风险也随之加大。

反之,运力增长过慢,尽管可以降低风险,但又会抑制需求,错过做大蛋糕的机会,也与民航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角色不相匹配。

2008年以来,民航局在审批飞机引进、新设航空公司申请等方面,采取了较为明显的收紧政策。最近三年,民航局暂停审批新成立航空公司的申请,大幅提高了航空公司设立分(子)公司的门槛。2008年-2011年,全民航共引进飞机805架,比原计划减少149架。

这些从紧的政策帮助航空公司,特别是三大国有航空公司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利润逐年上升。2008年全民航亏损278亿元,2009年盈利113亿元,2010年盈利450亿元,预计今年的行业利润约为456亿元。

事实上,最近几年中国民航业效益的大幅提升,与民航局引导下的运力引进步伐放缓不无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航空公司运力增幅落后于需求增长,旺季时更是“一票难求”,平均客座率和客公里收益稳步上升,带动行业效益连创新高,在全球民航业的惨淡格局下“一枝独秀”。

不过,这些看上去欣欣向荣的局面,不应成为主管部门继续采用行政手段长期主导行业运力引进的理由。

长期以来,国内航空公司引进飞机,在完成公司层面的决策程序后,还需获得民航局、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批准,最终是政府说了算。由于涉及外交政策、贸易平衡等复杂因素,飞机采购历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政府部门审批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预见的市场需求只是其中之一,这就导致政府批准的数量、机型乃至交易时间,往往都与航空公司的实际需求存有差异,很可能出现航空公司急需运力时审批迟迟没有回音,不希望新增运力时却被要求购买飞机的错配现象。

例如,按照行业规律,航空公司应当在行业低谷时期订购飞机,这一方面是因为价格明显比繁荣时期低,另一方面是因为从飞机订购到交付飞机,还需要较长的周期。但经济低迷时,政府部门严格控制运力增长,鼓励航空公司推迟购机、退租飞机,航空公司订购飞机的申请很难获得批准。

现行的飞机引进制度除了扭曲供需外,还会让真正运营飞机的航空公司陷入被动,最直接的一点是审批的结果不可预期,相应的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工作也都难以规划。航空公司意料之外的政府批准或者否决,都会让这些市场主体措手不及。而行政审批的存在,也无形之中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可能滋生寻租空间。

当然,根除计划色彩浓郁的审批制度,完全放开航空公司的飞机采购并不现实,国家在宏观层面进行协调也有必要。短期内可以改进的,是增强飞机引进的计划性,让航空公司拥有较为清晰的预期。同时,在购机指标的分配上更加公开透明,切实尊重航空公司的意愿。

而从产业发展的长期走向和行业发展的规律看,采购飞机的决定权,最终还是要交还到航空公司手中。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