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门神“双响炮”

2011-12-30 10:56

微评语:2011年的地产行业由于受到宏观调控的严管,很多开发商在政策和市场方面集体失语,买地没钱,卖房艰难,百无聊赖中微博正好提供了一个可以任意嬉笑打趣的娱乐减压平台,而任志强和潘石屹的"二人转",更是迎合了人们的围观心理,既不必给人看到伸长脖子的样子,又可以堂而皇之地欣赏八卦并评头论足。当然,微博的功能不仅仅是娱乐,人们上微博也不都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如果说任志强和潘石屹以娱乐化的方式带动了微博的人气,那么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现实,坐稳"意见领袖"交椅。

微语录:

 

潘石屹

"潘币"我想是网友们跟我开的一个玩笑。这几天在每个场合当朋友们提起"潘币"大家都会很高兴。这次微访谈被我们回答问题的网友,我们会赠送一枚潘币做书签,只要大家收到这枚潘币,你和你周围的朋友能一乐,就达到目的了。这不值钱,没有任何价值,祝你们天天快乐。

2011年10月27日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上微博?"我:"人类一体是指人的思想和智慧连接在一体,通过微博这样的工具实现了,人类一体是未来新世界的秩序。"问:"你为什么学英语?"我:"同样的道理。"又问:"有人怕受到莫名的攻击,已经不上微博了,你怎么看?"我:"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与这个时代融为一体。"

2011年10月31日

不是口水仗!是关心在北京生活的老人、孩子、家人、在北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我也学习到PM10和PM2.5的区别。希望北京巿环保局提供真实及时的数据,空气改善需要每个北京人努力!

2011年11月1日

人活着第一离不开的是空气、其次才是水、食物、房子。

2011年11月3日

今天见了一些同行、老同事。对巿场的悲观出乎我的意料,悲观和恐慌也像病毒一样会传染。我要给大家传播快乐和乐观,来平衡悲观和恐慌。

2011年11月4日

今天北京的空气依然很污浊。我的心情很不好。我让同事王春蕾和黄虹宇来我办公室,我们一起商量,在这样空气中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让大家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更干净一些?

2011年12月5日

 

任志强

一说要退职,这么多评论。看不完,翻不全。回答不了太多的问题了。等真退了,会认真写本书,满足网友的好奇心。谢谢各位的关心和鼓励。

2011年4月1日

房价下跌,利率上涨的双重压力正在走来。

2011年4月5日

演员的力量真大,网上说买的房有质量问题。引发了无数的媒体打来电话询问。今日初查,购房户主中无此人。李某居住的房屋户主姓林,非大陆人。不知此演员以何方式,何关系入住此房。待查。林姓户主因购买车位,交首付后违约未支付后期全款。已被起诉多日,本月十四日开庭。于是矛盾产生。余情查后再告。

2011年7月12日

经济学家要做的是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讨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趋势,而非猜测政策的浓淡。

2011年8月31日

问的好。总是少数没成为有房者的人在喊降房价?却不问为啥自己没成为有房人。

2011年9月28日

当受政府委托,开发商建设的经适房,双限房的价格高于周边的商品房价格而无人购买时,开发商咋办,政府咋办?这大约是许多城市打压房地产市场,大量生产产权式保障房所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2011年12月24日

经济观察报 陈文雅/文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很多房地产商而言可能是最“拧巴”的一年,比2008年还要“拧巴”,至少那一年美国次贷危机主导的国际环境,令政府、银行、房地产开发商站在同一个战壕,而2011年,政府多次明确表示“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而银行业也拍胸脯说“房价下跌五成我也能挺住”;还没买房的兴高采烈地等着房地产崩盘;想投资的早就脚底抹油改买矿、买酒、买玉、买古玩了……大多数房地产商买地没钱,卖房艰难,百无聊赖,转而忙减肥、忙娱乐,地产界的骑自行车热和微博热就是这么催生的。

12月9日开幕的2011年住交会,风头似乎都被两个“门神”抢走了,前往参观的人们纷纷拥挤在住交会现场大门前,争着和门上的两张高达3米的巨幅门神画像合影留念,并排成长队领取组委会免费派发的印有两个门神形象的年画。

这两幅门神画像的主角是谁,不用说,很多读者已经知道答案并且想举手抢答了:一个是华远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任志强,手里拿着个大炮筒,还有一个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手里拿着张自己“发行”的印有其本人头像的“潘币”。

两张门神画像被任潘二人贴在自己的微博上,潘石屹戏谑自己“荣升保安”,任志强则嗔怪住交会主办方“侵权”——“多少也应打个招呼,支付点银子啊。”两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吸引了无数眼球,这两张画像也被网友们广泛传播,转发和评论均达数千次,进一步提升了“地产红人”在地产圈之外的知名度。

这个应景之作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衍生出许多象征的寓意。持币的潘石屹和持炮的任志强,看起来无厘头,然而他们和他们的企业,恰恰与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年景以及开发商的愿望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叠。

回顾2011年的潘石屹,最深入人心的便是其持币待购的形象,在上海相继收购了曹家渡地块、海伦路站地块、SOHO中山广场、四川北路站地块、嘉瑞广场等,花费100多亿元,仍未罢手,宣称自己还有170亿元现金,要继续寻找合适的收购项目。在处于寒冬普遍缺衣短粮的房地产企业眼里,钱多得没处花的潘石屹既是他们的理想,也多少有些令人羡慕嫉妒恨,这样的人是房地产商自己想成为而没能成为的那个人。

2011年60岁生日时宣布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一职的任志强则依旧四处放炮,依旧说了很多令官员和群众听着容易别扭的大实话,被住建部官员批评“吃了肉还骂娘”。然而,任志强的许多话是开发商想说而不敢说的,这样的人是房地产商佩服但不希望是自己的那个人。

如果评选一个“地产微博风云人物”,任志强和潘石屹一定是双双上榜。以任志强为例,他通常早晨6点开始刷微博,晚上刷到12点。日平均发博数量31.4条。截至12月21日,已发约2.68万条微博。按照平均每条微博40字来估算,得写了近百万字了——相当于写了好几本书。问他:“休假的时候发不发?”他反问:“什么是休假?休假不就是微博时间?”电视节目广告时间,他就得空刷一刷微博,火车上、飞机上,更是喜欢连续刷新多条。问他:“是不是把微博发布频率控制一下?有的粉丝就是因为你刷屏太多而取消对你的关注。”他说:“你们取消关注关我什么事?”跟他说:“主要是身边朋友的微博被你刷掉了。”他会自恋地回答:“别人发的这么差,我发的东西这么好,就应该给他刷了。”

任志强的新浪微博粉丝有580多万,加上搜狐的、腾讯的、139的,据他自己估计,“得有上千万粉丝”。其在新浪上近200条微博每条平均评论近200条,每条平均转发次数680多次。按照某个微博价值风云榜的测算,任志强的新浪微博价值1500多万元。

任志强对微博充满热爱,因为微博将他的“人民公敌”形象成功转型为“大众情人”。上微博前,他自嘲自己是“全国人民最想打的人第三名”,仅次于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闹“台独”的时任台湾“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在大连的某次演讲期间,还遭观众当众扔鞋。但现在,他所到之处,总是不乏热情的女粉丝真情告白:“嫁人就嫁任志强”。

在门神事件之前,另一个让潘石屹走红网络的是“潘币”事件。起因是乔布斯去世后潘石屹在微博里开玩笑说苹果应推出1000元以下的i-Phone,让更多人用上苹果手机,“这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有网友回帖恶搞,称建议潘石屹去世后SOHO中国也推出每平方米1000元的房子,并调侃说“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潘一千”、“潘币”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并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跟进,打出以“潘币”为卖点的房地产广告。潘石屹发表博文自嘲,表示“潘币调侃背后是对高房价的不满”,扭转了自己的尴尬处境。

在微博身份认证的介绍中,任志强的头衔是“知名地产商”,连华远都没有提及。其微博的内容除了和潘石屹斗嘴、家长里短闲杂琐事、名言警句和人生座右铭以外,大多数是对房地产、经济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评论。关于这一问题,潘石屹曾评价任志强更像个“公共知识分子”。

有意思的是,任志强宣称自己“灰色收入一大堆”,每年讲课费比国资委发的工资高多了,但在微博内容发布方面,他的态度相当谨慎:“利用自己的微博价值挣钱,会降低我的人格。”

任志强对微博发动群众的力量有切身体会,此前他的一个朋友在微博上给他转发了杨二车娜姆发的7个摩梭族边远山区孩子上不起大学的消息,他看到此事后包干了这7个孩子的学费,一个孩子五六千元一年,他还把孩子们写给他的信发到微博上了。“微博上最好的成功案例是打拐,连续成功了好几起。其次是贫困山区小学午餐,最后中央决定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些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的。另外,微博还推动了中国的立法改革,比如说,由微博最先关注和传播,目前已经进入文件推动阶段的案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过了征求意见阶段,正在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另一个是正在征求意见阶段的PM2.5数据公开。”

讲到微博推动PM2.5数据公开一事,当然绕不开潘石屹。10月底,潘石屹在微博上发布一张来自其个人手机上的“朝阳区美国使馆定时播报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截图,截图的大致内容是北京空气质量被归入“有毒害”级别。此后,有网友翻出了北京市环保局同一天的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轻度污染”。人们开始疑惑,为什么两个机构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描绘有如此显著的差异。此后,潘石屹会隔三岔五地在微博上发布美驻华使馆的空气质量播报截图,并且说“我们常常是穿着光鲜的服装,喝着污染的水。脸上搽着高级的化妆品,肺里呼吸着肮脏的空气”。在某一天的微博上,他表示,“今天北京的空气依然很污浊”,以至于他的心情很不好。

潘石屹的截图引发了人们对于北京空气质量标准的讨论。PM2.5的概念迅速普及开来。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也参与到了讨论中,还对包括潘石屹在内的房地产开发商也提出条件:“不管潘总以前干过什么,这个态度我还是赞成的。先请所有的房地产企业按潘总的要求把扬尘污染减下来!”潘石屹就此回应,“我们工地一定会督促施工单位。我本人坚持骑自行车上班。”此后,杜少中和潘石屹在空气质量的话题上多有交集,杜少中还邀请潘石屹参观了环保局。而在潘石屹、郑渊洁、薛蛮子等为代表的公众人物和媒体、普通网民的呼吁声中,11月16日环保部有关人士终于作出了表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尽管全国范围内推开PM2.5的检测可能还需五六年,但毕竟走上了立法程序。

任志强对于微博的推动力有更多的期望。他认为,微博不但可以推动立法,还可以推动政府的信息公开化。

任志强近期的一条微博中提到,“重要的不是如何防御微博的批评,而是如何利用这个阵地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如何利用社会的监督促进政府的工作改进和防止腐败。差别正在于主动发展这个平台,还是敌视与对立。”

任志强表示,如果政府能有一个“微博指引”,告诉地方政府,如何去注册一个官方微博,如何在微博上建立政府的信息平台,政府应该干些什么,出现问题要提出哪些解决方案等等,以监督政府职责是否到位;假如某个地方没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就规定其不许铲别人的微博,这样一来,“好人好事也有人宣传,坏人坏事也有人处理,上访的事情就没了。”

“你先发,别人还发什么谣言?一定要学会占领舆论阵地。”任志强说。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很多房地产商而言可能是最“拧巴”的一年,比2008年还要“拧巴”,至少那一年美国次贷危机主导的国际环境,令政府、银行、房地产开发商站在同一个战壕,而2011年,政府多次明确表示“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而银行业也拍胸脯说“房价下跌五成我也能挺住”;还没买房的兴高采烈地等着房地产崩盘;想投资的早就脚底抹油改买矿、买酒、买玉、买古玩了……大多数房地产商买地没钱,卖房艰难,百无聊赖,转而忙减肥、忙娱乐,地产界的骑自行车热和微博热就是这么催生的。
12月9日开幕的2011年住交会,风头似乎都被两个“门神”抢走了,前往参观的人们纷纷拥挤在住交会现场大门前,争着和门上的两张高达3米的巨幅门神画像合影留念,并排成长队领取组委会免费派发的印有两个门神形象的年画。
这两幅门神画像的主角是谁,不用说,很多读者已经知道答案并且想举手抢答了:一个是华远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任志强,手里拿着个大炮筒,还有一个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手里拿着张自己“发行”的印有其本人头像的“潘币”。
两张门神画像被任潘二人贴在自己的微博上,潘石屹戏谑自己“荣升保安”,任志强则嗔怪住交会主办方“侵权”——“多少也应打个招呼,支付点银子啊。”两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吸引了无数眼球,这两张画像也被网友们广泛传播,转发和评论均达数千次,进一步提升了“地产红人”在地产圈之外的知名度。
这个应景之作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衍生出许多象征的寓意。持币的潘石屹和持炮的任志强,看起来无厘头,然而他们和他们的企业,恰恰与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年景以及开发商的愿望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叠。
回顾2011年的潘石屹,最深入人心的便是其持币待购的形象,在上海相继收购了曹家渡地块、海伦路站地块、SOHO中山广场、四川北路站地块、嘉瑞广场等,花费100多亿元,仍未罢手,宣称自己还有170亿元现金,要继续寻找合适的收购项目。在处于寒冬普遍缺衣短粮的房地产企业眼里,钱多得没处花的潘石屹既是他们的理想,也多少有些令人羡慕嫉妒恨,这样的人是房地产商自己想成为而没能成为的那个人。
2011年60岁生日时宣布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一职的任志强则依旧四处放炮,依旧说了很多令官员和群众听着容易别扭的大实话,被住建部官员批评“吃了肉还骂娘”。然而,任志强的许多话是开发商想说而不敢说的,这样的人是房地产商佩服但不希望是自己的那个人。
如果评选一个“地产微博风云人物”,任志强和潘石屹一定是双双上榜。以任志强为例,他通常早晨6点开始刷微博,晚上刷到12点。日平均发博数量31.4条。截至12月21日,已发约2.68万条微博。按照平均每条微博40字来估算,得写了近百万字了——相当于写了好几本书。问他:“休假的时候发不发?”他反问:“什么是休假?休假不就是微博时间?”电视节目广告时间,他就得空刷一刷微博,火车上、飞机上,更是喜欢连续刷新多条。问他:“是不是把微博发布频率控制一下?有的粉丝就是因为你刷屏太多而取消对你的关注。”他说:“你们取消关注关我什么事?”跟他说:“主要是身边朋友的微博被你刷掉了。”他会自恋地回答:“别人发的这么差,我发的东西这么好,就应该给他刷了。”
任志强的新浪微博粉丝有580多万,加上搜狐的、腾讯的、139的,据他自己估计,“得有上千万粉丝”。其在新浪上近200条微博每条平均评论近200条,每条平均转发次数680多次。按照某个微博价值风云榜的测算,任志强的新浪微博价值1500多万元。
任志强对微博充满热爱,因为微博将他的“人民公敌”形象成功转型为“大众情人”。上微博前,他自嘲自己是“全国人民最想打的人第三名”,仅次于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闹“台独”的时任台湾“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在大连的某次演讲期间,还遭观众当众扔鞋。但现在,他所到之处,总是不乏热情的女粉丝真情告白:“嫁人就嫁任志强”。
在门神事件之前,另一个让潘石屹走红网络的是“潘币”事件。起因是乔布斯去世后潘石屹在微博里开玩笑说苹果应推出1000元以下的i-Phone,让更多人用上苹果手机,“这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有网友回帖恶搞,称建议潘石屹去世后SOHO中国也推出每平方米1000元的房子,并调侃说“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潘一千”、“潘币”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并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跟进,打出以“潘币”为卖点的房地产广告。潘石屹发表博文自嘲,表示“潘币调侃背后是对高房价的不满”,扭转了自己的尴尬处境。
在微博身份认证的介绍中,任志强的头衔是“知名地产商”,连华远都没有提及。其微博的内容除了和潘石屹斗嘴、家长里短闲杂琐事、名言警句和人生座右铭以外,大多数是对房地产、经济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评论。关于这一问题,潘石屹曾评价任志强更像个“公共知识分子”。
有意思的是,任志强宣称自己“灰色收入一大堆”,每年讲课费比国资委发的工资高多了,但在微博内容发布方面,他的态度相当谨慎:“利用自己的微博价值挣钱,会降低我的人格。”
任志强对微博发动群众的力量有切身体会,此前他的一个朋友在微博上给他转发了杨二车娜姆发的7个摩梭族边远山区孩子上不起大学的消息,他看到此事后包干了这7个孩子的学费,一个孩子五六千元一年,他还把孩子们写给他的信发到微博上了。“微博上最好的成功案例是打拐,连续成功了好几起。其次是贫困山区小学午餐,最后中央决定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些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的。另外,微博还推动了中国的立法改革,比如说,由微博最先关注和传播,目前已经进入文件推动阶段的案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过了征求意见阶段,正在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另一个是正在征求意见阶段的PM2.5数据公开。”
讲到微博推动PM2.5数据公开一事,当然绕不开潘石屹。10月底,潘石屹在微博上发布一张来自其个人手机上的“朝阳区美国使馆定时播报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截图,截图的大致内容是北京空气质量被归入“有毒害”级别。此后,有网友翻出了北京市环保局同一天的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轻度污染”。人们开始疑惑,为什么两个机构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描绘有如此显著的差异。此后,潘石屹会隔三岔五地在微博上发布美驻华使馆的空气质量播报截图,并且说“我们常常是穿着光鲜的服装,喝着污染的水。脸上搽着高级的化妆品,肺里呼吸着肮脏的空气”。在某一天的微博上,他表示,“今天北京的空气依然很污浊”,以至于他的心情很不好。
潘石屹的截图引发了人们对于北京空气质量标准的讨论。PM2.5的概念迅速普及开来。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也参与到了讨论中,还对包括潘石屹在内的房地产开发商也提出条件:“不管潘总以前干过什么,这个态度我还是赞成的。先请所有的房地产企业按潘总的要求把扬尘污染减下来!”潘石屹就此回应,“我们工地一定会督促施工单位。我本人坚持骑自行车上班。”此后,杜少中和潘石屹在空气质量的话题上多有交集,杜少中还邀请潘石屹参观了环保局。而在潘石屹、郑渊洁、薛蛮子等为代表的公众人物和媒体、普通网民的呼吁声中,11月16日环保部有关人士终于作出了表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尽管全国范围内推开PM2.5的检测可能还需五六年,但毕竟走上了立法程序。
任志强对于微博的推动力有更多的期望。他认为,微博不但可以推动立法,还可以推动政府的信息公开化。
任志强近期的一条微博中提到,“重要的不是如何防御微博的批评,而是如何利用这个阵地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如何利用社会的监督促进政府的工作改进和防止腐败。差别正在于主动发展这个平台,还是敌视与对立。”
任志强表示,如果政府能有一个“微博指引”,告诉地方政府,如何去注册一个官方微博,如何在微博上建立政府的信息平台,政府应该干些什么,出现问题要提出哪些解决方案等等,以监督政府职责是否到位;假如某个地方没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就规定其不许铲别人的微博,这样一来,“好人好事也有人宣传,坏人坏事也有人处理,上访的事情就没了。”
“你先发,别人还发什么谣言?一定要学会占领舆论阵地。”任志强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八十后生人,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系,从此懵懵懂懂踏入媒体圈。先后从事过金融、地产类行业新闻报道。 2005年夏天加盟经观,主攻国土房产领域严肃报道,业余也收集各类八卦小道。欢迎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