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随手”做公益

许莹2011-12-30 09:39


微评语:当政府公益,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还在信任危机的泥沼中跋涉,民间公益在微博时代迎来了春天的萌生。有这么一个人,他人在“江湖”,心怀希望;有这么一个人,他动容动心,更在行动、探索,他就是于建嵘。“随手”而动,手留余香

微语录:

中央要求 “稳定压倒一切”,一些地方党政官员为了实现其维稳目标不惜压制甚至牺牲民众的利益诉求,这就造成一些地方政府以“稳定”为借口,侵犯民众的合法权益、破坏最基本的社会规则;而上级官员对这些非法行为多为默许甚至纵使。这种“挂着维稳的羊头,卖着滥用权力的狗肉”的维稳对社会破坏巨大。

2011年12月16日

问:如果要你为新一代领导人提执政建议的话,会是什么?答:如果他执政五年,可提“法治中国”;如果执政十年,后五年再加一个“民主中国”。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依法保障公民已有的基本权利,然后通过民主的方式扩大公民权利。

2011年6月24日

认真研究各国发生过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是有意义的。实际上,学者的责任决定,不能迎合权力,也不能迎合所谓的“民意”,而应坚守独立的思考。虽我自认为不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我一直只讲自己认为对的话。

2011年6月14日

经济观察报 许莹/文 伴随着于建嵘标志性的湖南腔,记者进入了他的课堂,在众多听众离开后,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2010年10月7日,“有个新浪业务员联系到我,说想给我开一个微博。”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微博的力量,只是觉得自己不懂,也没有时间。但是考虑到这件事对他人有益,对自己无害,还是同意了。11月31日,他在自己微博发的一句县委书记的话“没有我们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引起热烈讨论,使他开始注意到微博的“厉害”。12月15日,他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希望到家里吃饭”的邀请,最后竟然来了1000多人。

2011年1月由于一封失踪儿童家长的来信,于建嵘开始在微博上发起“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1月25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微博正式建立,开通13天后就有5万微博网友关注。西方一直有相关的民间公益的活动,但是中国公益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政府的工作,缺乏民间公益的理念。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以及“随手系列公益”的开始,于建嵘逐渐开始探索民间公益的理念。

在他发起的“随手街头救助”中,有专门发东西的志愿者,专门负责资金管理的志愿者,专门负责资金审核、监督的志愿者,还有负责数据的志愿者等。其中有退休者、学生、在职工作者、还有辞了工作专职做志愿者的。“有的原来月薪8000多,现在来这里做公益。”于建嵘说。

志愿者们都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街头救助”志愿者队伍有一个特色——被救助者本身常常参与救助活动,“被救助者变成救助者”,许多上访的都成了公益志愿者。“随手街头救助”的捐赠物品发放志愿小组就是由四名上访者组成,他们不仅在助人,也在自助。

微博发起的民间公益,大多要依靠志愿者网友的组织,尤其是微博网友的参与推动和运作。但是志愿者经费使用却难免招致质疑,而没有相关经费,志愿者行动的持续性又必然很难维持。于建嵘多次提到,“公益首先不能有私心,不能是想得到什么。”“将捐助款中用于志愿者的部分进行严格、清楚地划分,将志愿者经费与被捐助者使用的经费‘完全分开’”。比如有专门捐给志愿者使用的,这跟被救助者的钱不混在一起。

钱分开了,就不怕被质疑。“这是我琢磨出的一个土办法。”于建嵘说。并且,志愿者团结、协作,“私人用不了钱”,也没有利益冲突。

另外,资金运作一定要公开,他主张的是“一直公开”。采购等资金使用都在网上公开。在志愿者团队中,律师李长青专门负责定期的账目公开,张建民负责监察,郑策负责数据整理和全面协调……这些都以公告的形式放到微博上,谁都可以看到,进行监督。

他笑着说,“现在我们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一说需要买什么,马上就有人捐过来。这些钱都省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人道的角度进行救助。这就是‘没对错,无好坏,一视同仁,政治分开’”——他在“随手街头救助”中着重突出这个观念。“我们要给上访者捐钱,这有些‘敏感’。但超越政治理念的公益,注重的仅仅是人的价值,政府也没有进行干预。”

在微博的转发评论中,于建嵘提到的都是“人”,说“信访者很苦”,号召给上访者捐钱捐物。他敢这么说,可以这么做,就是他清楚地表述这样一个观念:“这是人道主义救助”,“最重要的是人”。其中体现的是“无关乎政治”的公益理念,倡导人道主义的关怀,坚守人类的底线。

另外,他的一系列公益活动中,强调“随手”这样一个观念:“随手拍照”、“随手送书”、“随手救助”。举手之劳的“随手”将做公益的奉献和责任,在这里截然不同地体现为“快乐公益”。没有负担,讲求“随心而动,手留余香”。

不关乎政治,压力也小了,自然追随者众多。能力愈大,意味着责任也愈重。

于建嵘下一步计划是成立“随手公益”基金,探索民间基金的运作制度。这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这个基金会中担任职务,参与活动。“这个基金不是姓于的也不是哪个人的,而是大家的,实现真正的开放性平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进行更多的救助。这种对于民间公益“制度化”的追求,也会使人们看到更多的希望。

孩子有书读,不会乞讨,露宿街头者有房住,不至流浪,那天下寒士岂不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