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俞正声:解决住房吸引人才
2012-01-18 15:53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叶静宇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俞正声说,上海发展必须敞开大门,延揽优秀人才。但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难度很大。

俞正声

职务:上海市委书记

年龄:67岁

到任时间:2007年

主要政绩:主政上海期间倡导务实的干部作风,鼓励官员在民主氛围中发表意见。应对“11.15”上海特大火灾、闵行倒楼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时主动面对媒体。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拉平公务员工资水平。

2012挑战:上海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若不解决,上海的人才优势将消失殆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我现在脑子里最难的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开放。”1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参加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一次大会时坦言,这是他认为目前上海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最难的问题。

俞正声说,上海发展必须敞开大门,延揽优秀人才。但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难度很大。“上海各项要素成本很高,特别是住房。近年来,我们在解决住房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但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突破。”

这已经不是俞正声首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青年人才住房问题的重视。去年7月,俞正声在上海市委九届十五次全会上就曾表示,从长远来看,上海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去年“两会”期间,俞正声也强调,住房问题不解决,上海人才优势将消失殆尽。

挤出效应

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严晓俭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前几日在参加“两会”专题会议时,严晓俭专门提出了引进人才的难处。“上海的幸福指数不算高,现在去招聘,很多长三角地区的名校毕业生都不愿意来。”

有此感受的并非严晓俭一人,来自华为、中兴和几家外企的代表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对此,俞正声说:“我们土地资源稀缺,人才资源受生活成本价格要素的制约,这对人才聚集是有影响的。”

实际上,中科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市社科院两年前就出过一份调研报告,称在此前的两年中,住房压力使14%的“新上海人”打算离开上海,同时也挤走了至少30%的青年科研精英。

近几年,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集体迁出,取而代之的是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得到政府鼓励和引进,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转型却始终滞后于产业转型的步伐。

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顾晓敏分析,上海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在一些制造业领域,不缺研发人员,缺的是把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生产制作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她指出,这些技能型人才往往是比较年轻、生活刚刚起步,因此对生活成本较为敏感。

正因如此,上海的高房价成为人才结构转型的最大绊脚石。与此同时,上海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无锡、宁波等,也在其自身的转型发展中对高技能人才形成了吸引力,相较于上海,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要低得多,而发展前景却并不比上海小很多。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补充发言中提到,2012年创新能力指标中,明确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7%左右的目标。

顾晓敏认为,这释放了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的信号导向,也显示了政府促进人才结构优化的努力,即对人才的渴求。

样本尝试

如何解决青年人才的安居难题,上海市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其中一个样本。

成立于1992年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内最密集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高地。据园区调研,“张江人”的平均年龄为32岁至33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无经济积累、无自有住房的青年人才,约占园区从业人员总数一半。

对于这些“年轻高学历夹心层”来说,房价是难以翻越的高山,保障房也没资格享受,但只要租房安定,未必需要购房。

2005年,张江开始探索破解之路,办法之一是建造青年人才公寓。张江的人才公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张江集团投资建设,另一类是由张江园区其他主体投资建设。

2006年张江人才公寓首批试点房源推出,之后园区又出台《张江区域青年公寓总体规划及建设方案》,提出“尽快落实一批适合各类人才居住的高档次、高水平的公寓用房”,积极通过回购、改造工业用房、改造配套用房等方式扩容房源。

园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处负责人修海玉介绍,人才公寓的入住门槛主要有两条,分别针对企业、人才。其一,所在企业的注册地与经营地在张江园区内、并属于园区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企业;其二,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工作合同,并在上海无住房,“特殊人才经认定,也不受学历限制”。

在一家通信企业上班的小蒋是人才公寓的受益者之一。小蒋所住的紫薇公寓是老厂房改建的小复式,经济型酒店装修管理,家电全配,楼下为厅,楼上卧卫。他所住是朝西单间,月租为1250元,占月收入15%左右。小蒋说,人才公寓可租住三年,在观望买房之前,公寓是“不错的过渡”。

至2011年,张江已投入使用11处人才公寓,建筑面积共34万平方米,计4317套,可容纳1.38万人。

但截至2011年底,张江从业人员约17万人,需就近居住约2.6万-3万人,依然有1万多人有求无房。针对这种情况,张江园区探索出政策创新的公共租赁模式。

“经政策创新”的上海睿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与张江园区及附近动迁户签订5-10年的租赁合同,由该公司统一装修、管理,之后再租给白领使用。

睿识公司总经理李力刚说:“我们很早就看准了这块市场,多少暂时买不起房的白领有租房需求啊!很多动迁户手头又有空余房子,却是毛坯房,我们正好可以帮忙装修出租管理,这是个多赢模式。眼光要放长远,慢慢做出品牌。”

该公司出租的一套白领公寓,约90平方米,简单装修,家电全配,除了厨卫,还有4间卧室,每间10平方米左右。“每间租金六七百元,在市场上算中等价格,但我们有服务优势,如后勤维修、保洁投诉、网络维修、晚间值班等。”

待解难题

即便如此,张江的青年人才住房解决办法中仍存有诸多问题。

比如,在规划布局上,张江园区人才公寓的规划配置与其从业人员的增长相比,明显不足。修海玉介绍,张江园区的规划中没有人才公寓预留用地,目前一般是要求开发公司在存量住宅用地开发中,拿出20%的建筑面积用于人才公寓,但目前还尚无社会存量住宅用地用于人才公寓建设。

其次,人才公寓不同于商业房地产开发,它具有公益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收回投资的周期很长。目前主要由区属国有开发公司在开发投入,也有个别公司利用商业贷款开发,但扣除管理成本等支出,仍可能出现亏损,这给人才公寓的市场化运营也带来了不确定的前景。

另外,在税负和水电费收取上,人才公寓的压力也较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和《房产税暂行条例》,人才公寓的房租收入需交纳5.5%的营业税、12%的房产税,合计达17.5%,根据盈利情况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供电供水部门认为有些人才公寓类似于酒店的商业化服务,不属于居民自住性质,因此都按商用标准收取。

修海玉说:“面对目前人才公寓较大的房源缺口,我们正按照‘增房源、降租金、优配置、重管理’的目标要求,具体设想‘四个一点’,即在政府建设的公租房中‘提供一点’,鼓励企业单位‘自建一点’,在附近动迁房源中‘纳入一点’,在符合条件的项目新建房中‘扩大一点’,形成‘蓝领公寓(企业自建)+白领公寓(政府补贴)+专家公寓(免费提供)’的人才公寓体系。”

在去年下半年出台的“张江新十条”中,又包括了“双定双限”(定区域、定对象、限交易、限房价)限价商品房试点探索,定向满足张江核心园区人才居住需求。

不过,目前在上海,具备条件实施类似于张江青年人才住房解决方案的地方并不多,多数白领仍在高房价和高租金的压力下生存。

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破解难引人、难留人的困局,还是应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比如扩大公共租赁住房、单位租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规模,在校区和园区建设一批人才公寓,解决学校、科研院所和园区企业引进人才的居住问题。“解了人才的后顾之忧,创新才会有持续动力。”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