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收益 打新族失业

2012-02-27 06:5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打新”这一曾经被广泛参与的投资路径似乎已经封闭了。

WIND资讯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IPO(首发)所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率逐渐下滑,从短期投资而言,至今已经基本失去了参与的价值。

分析人士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股发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同时近一年多的熊市也让以往投资者对于IPO的热情快速下降。

而就在近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经济学家座谈会并表示,要继续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市场价格结构不合理状况,切实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恶炒绩差股问题。因此多数市场人士指出,从监管者的表态或许能看到未来的“打新”已经彻底不能再成为一种类似银行存款式的投资了。

申购收益率

申购收益率无疑是吸引申购资金的最重要指标。WIND资讯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4年来的807只新股中只有133只的上市首日申购收益率超过了10酃,大部分新股的首日申购收益率不足5酃,甚至有85只新股的申购收益率为负。

由于申购收益率取决于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涨跌幅,因此,收益率为负的主要原因是上市首日即破发。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 年,IPO上市首日涨幅逐渐下降,其中最高涨幅为403.54%,创造这一纪录的是2008年1月30日上市的达意隆。而最大跌幅为下跌23.16%,这是2011年4月28日上市的庞大集团的首日表现。

从上市首日表现的一头一尾或许就能看出,市场对于新股的热情在逐年下滑。但有意思的是,首日涨跌幅的变化并不代表申购收益率的变化。申购新股热情的下降或提高新股的中签率,因为申购资金受市场影响大幅锐减,从而导致了中签率提高。

IPO申购资金规模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出投资者参与打新情绪的变化。2007年中国石油IPO时所冻结的申购资金总量为3.3万亿,2008年至2009年,一级市场囤积资金总量还能达到万亿左右,2009年年底至2010年,IPO冻结的申购资金已经下降到5000亿元以下的水平,而到了2011年,平均每周参与一级市场IPO的打新冻结资金总量最低时仅有1000亿左右的规模。

中国财经信息网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以来,不愿意参与新股申购的股民比例几乎一致保持在40%以上,而这一比例大部分时间甚至超过60%。最新的统计显示,不参与新股申购的比例为67.5%。

虽然上述调整样本并不算充分,但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这样的数据还是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或许现实的比例会更高。”在中信证券上海某营业部的负责人看来,他所认识的投资者中,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放弃了“打新”。

新股表现

事实上,以往有关IPO的投资方法中,除了申购新股获得收益之外,还有一种仅在二级市场进行的方式,就是在新股上市当日买入,短期内抛出,很多时候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上述中信证券营业部的人士介绍说,“曾经有投资者就是在每只上市新股当天就集合竞价买入,一周后抛出,年化收益率也很可观,甚至某些年份能够达到200%以上。”

但是2008年至2011年,这种投资方法显然已经没落了。本文对新股上市当天即上市之后一周和三个月分别进行了考察,WIND资讯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423只新股上市当天的收盘价低于开盘价,也就是说如果在上市当天集合竞价买入新股就会有52.41%的可能出现亏损,而这样的比例显然是不适合投资的。

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4年间的807只新股中,有519只上市一周后股价比上市当天下跌,也就是说,在二级市场参与新股,一周内有64.31%的亏损可能。可以发现,上述中信证券人士所说的投资方式也早已很难实现盈利了,更别说创造如此惊人的收益。

而对于机构来说,申购新股也不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了。

由于机构申购到的新股需要在三个月之后才能解禁,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了三个月之后的新股表现。WIND资讯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之间的807只新股,上市三个月之后只有227只个股上涨,其余下跌的新股虽然并不意味着申购到新股的机构就会出现亏损,因为只有破发才能导致亏损,但三个月之后新股近四分之三的下跌概率以及上市当天涨幅的大跌缩水,也意味着机构参与新股投资的收益不会令人满意。

最近的迹象表明,参与申购的公募基金已经在明显减少,继续参与打新的社保基金则出现了亏损。

而分析人士指出,新股发行的不断市场化还可能加剧一级市场申购资金收益的萎缩。

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日前主持召开经济学家座谈会,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郭树清表示,要继续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市场价格结构不合理状况,切实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恶炒绩差股问题。

而同时,这种不断加深的市场化改革,也将影响到中介的行为。目前,中介费用主要包括承销保荐费用、信息披露及路演推介费用、审计验资费用、律师费用、评估费用、股份登记费及上市初费、网上及网下配售结果验资费用等。数据显示,中介费用虽然没有降低,但未来融资规模的下降也将导致中介费用、尤其是承销费用的下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分社社长 2004年入职经济观察报,历任华东新闻中心高级记者、主任,主要负责华东地区采编工作和资本市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