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个日本?
导语: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人心冷淡、游戏玩不下去、没有其他富人下家来接盘的时候,当他成为最后一棒、需要面对真正的“穷”刚性需求的时候,怎么办?

 

经济观察报 王国培
 
    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是个老话题。
    这里的“日本”,指的不是“作为成熟发达经济体的日本”,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深陷通缩、经济停滞不前的日本”。
    大概从十年左右前中国股市和楼市开始飙涨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便不绝于耳。讨论的热度大致与股市楼市的热度相当。后来虽然股市中途夭折并至今一蹶不振,但楼市的继续疯狂让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得以持续。人们纷纷担心,中国会不会发生20年前日本式的泡沫崩溃,因为当前中国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开始急速升值,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楼市相继开始暴跌,这一时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这个时期发生的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就是股市、楼市的暴涨与暴跌。
    关于这几年的中国与那一时期日本的相似性,我的校友、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去年底曾发过这样一条微博:“当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当中国的银行贷款/GDP比率超过了泡沫高峰期的日本时,当脱鞋晾脚的中国游客在伦敦、巴黎取代了摇小旗的日本人时,当中国买家在艺术和奢侈品上的风头盖过日本人时,我就祷告,中国不要成为第二个日本。”
    微博不能细言,许小年主要是感性的说出一些表象。就如人类体内出了什么毛病,会有流鼻血、脱发等外在表现一样。除了这些表象的相似点外,当前中国与彼时日本的相似点还包括:在对美贸易方面,两国出口都很强劲,拥有巨额贸易顺差;两国货币都面临对美元升值压力;两者都拥有庞大美元外汇储备;在内部,两国政府都执行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具体体现为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直接使得国内包括地价、房价在内的资产价格疯狂上涨,投资投机现象泛滥……
    这些被单独拎出的直观相似点的比较当然是有意义的,可以有效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思考。但真正的比较,需要进行更理性的思考:剔除无用的信息,整合有用的信息,理顺这些有用信息的因果关系,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逻辑系统,最终给出推理结果。
    为此,我请教了许多日本经济学家,其中包括日本前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日元先生”榊原英姿、泡沫经济学专家野口悠纪雄等极富洞见之士。实际上,泡沫崩溃虽已过20多年,但日本国内对于那段泡沫历史仍然没有定论,对于泡沫形成原因、膨胀原因、崩溃原因,这些日本经济学家都有一套自己的说法。同时,又由于中国的情况还是进行时,因此他们对于“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这一设问的回答也存在极大分歧,大致占据了这一设问可以有的所有回答:1.会成为;2.不会成为;3.处理得好不会成为,处理不好会成为。
    但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的好处在于,除了“人是自私的”之外,大概是没有类似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的真理的。因此,在这个世界里,逻辑比结论重要。基于对这些日本经济学家逻辑与论证方法的思考与整合,我倾向认为,中国泡沫经济主要基于两个主要原因:1.城市化;2.贫富差距。
    如今,中国泡沫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房地产问题,泡沫也主要存在于房地产领域。因此,搞清楚房地产问题,大致就能搞清楚中国泡沫经济。关于中国房地产问题,国内的分析很多,读来眼花缭乱,其中不乏故意放烟雾弹者。在我看来,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复杂。在中国,房地产的价格大体由市场决定,因此,是可以用供求理论来解释的。
    房地产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供小于求。问题在于,到底是供给过少,还是需求太多。在供给方面,房地产的供给大致由土地供给决定,误差仅在于盖高与盖矮、盖疏与盖密之间。由于中国的土地供给由政府垄断,因此许多人将问题归结为政府土地供给太少。但更多的人倾向认为,问题出在需求方面。基于对未来城市化及房价上涨的预期,国民把大部分资产都投入了房地产。在这当中,购买的主力是拥有社会大部分财富的一小部分富人。他们扮演了主要需求方,房价由他们的财富水平决定,商品房真正成了奢侈品。同时,另一部分并非富足但也不穷的国民出于对“住有其屋”的强烈渴望勉强购入,这些人称为被卷入该金钱游戏中的“房奴”。而其他更穷的渴望拥有住房的人只有望洋兴叹。这便是贫富差距造成的需求的基本构造。
    就这样,富人创造了繁荣的“虚假”而“高价”的需求,这些“虚火”使得房地产“旺盛”。富人瞄准的是那些已经在城市的、渴望拥有住房的人们以及将来城市化带来的更多的这样的人们的住房需求。
这种逻辑是没有错的,但量并不好掌握。在这种简单逻辑的如永动机般的驱使下,富人们容易陷入一种集体的狂欢,如滚雪球般的玩着倒买倒卖房子的游戏,而无暇思考他们现在投资的房子到最后有没有那么多人住。
    这种心理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人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日本人与中国富人等待的需求种类不一样。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伴随日本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进驻日本,他们需要办公楼,他们的外国员工需要宿舍,因此建在日本的房子将大有市场。这种逻辑也是没有错的,后来也确实有许多跨国公司进驻日本。但可惜的是,量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
    所以那些投资房产的中国富人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人心冷淡、游戏玩不下去、没有其他富人下家来接盘的时候(在此轮调控下,这一氛围正在形成),当他成为最后一棒、需要面对真正的“穷”刚性需求的时候,怎么办?对他们来说,不好的消息是,有一部分刚性需求将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中消耗掉。而期待那些稍微富裕点的中产们的收入短期内有可观的增长,以适应现在的房价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一阵僵持之后,等待富人们的将是降价的无奈选择。而降价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因此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将决定中国是否会发生日本那样的泡沫崩溃和金融危机。

王国培/文
 
     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是个老话题。

这里的“日本”,指的不是“作为成熟发达经济体的日本”,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深陷通缩、经济停滞不前的日本”。

大概从十年左右前中国股市和楼市开始飙涨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便不绝于耳。讨论的热度大致与股市楼市的热度相当。后来虽然股市中途夭折并至今一蹶不振,但楼市的继续疯狂让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得以持续。人们纷纷担心,中国会不会发生20年前日本式的泡沫崩溃,因为当前中国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开始急速升值,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楼市相继开始暴跌,这一时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这个时期发生的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就是股市、楼市的暴涨与暴跌。

关于这几年的中国与那一时期日本的相似性,我的校友、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去年底曾发过这样一条微博:“当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当中国的银行贷款/GDP比率超过了泡沫高峰期的日本时,当脱鞋晾脚的中国游客在伦敦、巴黎取代了摇小旗的日本人时,当中国买家在艺术和奢侈品上的风头盖过日本人时,我就祷告,中国不要成为第二个日本。”

微博不能细言,许小年主要是感性的说出一些表象。就如人类体内出了什么毛病,会有流鼻血、脱发等外在表现一样。除了这些表象的相似点外,当前中国与彼时日本的相似点还包括:在对美贸易方面,两国出口都很强劲,拥有巨额贸易顺差;两国货币都面临对美元升值压力;两者都拥有庞大美元外汇储备;在内部,两国政府都执行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具体体现为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直接使得国内包括地价、房价在内的资产价格疯狂上涨,投资投机现象泛滥……

这些被单独拎出的直观相似点的比较当然是有意义的,可以有效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思考。但真正的比较,需要进行更理性的思考:剔除无用的信息,整合有用的信息,理顺这些有用信息的因果关系,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逻辑系统,最终给出推理结果。

为此,我请教了许多日本经济学家,其中包括日本前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日元先生”榊原英姿、泡沫经济学专家野口悠纪雄等极富洞见之士。实际上,泡沫崩溃虽已过20多年,但日本国内对于那段泡沫历史仍然没有定论,对于泡沫形成原因、膨胀原因、崩溃原因,这些日本经济学家都有一套自己的说法。同时,又由于中国的情况还是进行时,因此他们对于“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这一设问的回答也存在极大分歧,大致占据了这一设问可以有的所有回答:1.会成为;2.不会成为;3.处理得好不会成为,处理不好会成为。

但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的好处在于,除了“人是自私的”之外,大概是没有类似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的真理的。因此,在这个世界里,逻辑比结论重要。基于对这些日本经济学家逻辑与论证方法的思考与整合,我倾向认为,中国泡沫经济主要基于两个主要原因:1.城市化;2.贫富差距。

如今,中国泡沫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房地产问题,泡沫也主要存在于房地产领域。因此,搞清楚房地产问题,大致就能搞清楚中国泡沫经济。关于中国房地产问题,国内的分析很多,读来眼花缭乱,其中不乏故意放烟雾弹者。在我看来,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复杂。在中国,房地产的价格大体由市场决定,因此,是可以用供求理论来解释的。

房地产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供小于求。问题在于,到底是供给过少,还是需求太多。在供给方面,房地产的供给大致由土地供给决定,误差仅在于盖高与盖矮、盖疏与盖密之间。由于中国的土地供给由政府垄断,因此许多人将问题归结为政府土地供给太少。但更多的人倾向认为,问题出在需求方面。基于对未来城市化及房价上涨的预期,国民把大部分资产都投入了房地产。在这当中,购买的主力是拥有社会大部分财富的一小部分富人。他们扮演了主要需求方,房价由他们的财富水平决定,商品房真正成了奢侈品。同时,另一部分并非富足但也不穷的国民出于对“住有其屋”的强烈渴望勉强购入,这些人称为被卷入该金钱游戏中的“房奴”。而其他更穷的渴望拥有住房的人只有望洋兴叹。这便是贫富差距造成的需求的基本构造。

就这样,富人创造了繁荣的“虚假”而“高价”的需求,这些“虚火”使得房地产“旺盛”。富人瞄准的是那些已经在城市的、渴望拥有住房的人们以及将来城市化带来的更多的这样的人们的住房需求。
     这种逻辑是没有错的,但量并不好掌握。在这种简单逻辑的如永动机般的驱使下,富人们容易陷入一种集体的狂欢,如滚雪球般的玩着倒买倒卖房子的游戏,而无暇思考他们现在投资的房子到最后有没有那么多人住。

这种心理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人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日本人与中国富人等待的需求种类不一样。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伴随日本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进驻日本,他们需要办公楼,他们的外国员工需要宿舍,因此建在日本的房子将大有市场。这种逻辑也是没有错的,后来也确实有许多跨国公司进驻日本。但可惜的是,量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

所以那些投资房产的中国富人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人心冷淡、游戏玩不下去、没有其他富人下家来接盘的时候(在此轮调控下,这一氛围正在形成),当他成为最后一棒、需要面对真正的“穷”刚性需求的时候,怎么办?对他们来说,不好的消息是,有一部分刚性需求将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中消耗掉。而期待那些稍微富裕点的中产们的收入短期内有可观的增长,以适应现在的房价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一阵僵持之后,等待富人们的将是降价的无奈选择。而降价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因此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将决定中国是否会发生日本那样的泡沫崩溃和金融危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