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领袖,中国准备好了吗?
导语:也许中国尚无意从美国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站到世界舞台的正中央,但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及金融事务领头人的时机已摆在眼前。

经济观察报 贾尔斯·钱斯/文

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地缘政治后果,就是中国将不得不面对西方社会的“中国应该成为负责任大国”的舆论压力。美国及欧洲近期持续的经济萎靡使世界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无论就领土面积还是经济实力而言,也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中国至少都理应填补这一领袖位置空缺的一部分。我在2010年于北京出版的《中国是否已做好准备》一书中,已提出中国是否已具备承担这些全新的国际重任的条件的问题。或许因为西方信贷危机,使加诸中国的这些责任提早一二十年到来了。近期伦敦《金融时报》知名财经记者约翰·盖普尔(John Gapper)甚至呼吁中国应该收起其向世界哭穷的说辞,而勇于担负起新世界格局下领导人的责任。

然而,要求中国30年间就由一个闭关锁国、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领袖,赋予中国领导人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中国如果需要若干年时间,积蓄实力以实现其影响力与美欧并驾齐驱的愿望,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中国还能将其肩负全球领袖责任的时间推迟多久?

中国在世界金融界已是领军者。中国经济对庞大资金的需求正在掀起一场革命。2010年以新上市公司首期募股总量来计算,香港股市的初始股成交量超过美国、伦敦和东京,占以此方式所集2350亿美元资金的三分之一。香港和上海也因之成为世界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及保险业等各金融行业企业趋之若鹜的新热土。

然而,真正促使中国成为国际金融市场龙头的原因,并非中国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而是中国惊人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大量外汇存底和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地位,不仅将于未来数年内使其获得境外投资回报的丰厚收益,同时还会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及政治领域的实力,尤其是加大与世界最大债务国美国斡旋的筹码。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通过依靠庞大的技术劳力制造并输出全球所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功蜕变成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蓬勃的出口业所累积的惊人外汇储量使中国成为世界外汇聚集的中心。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已引发世界各国广泛批评,认为此种状况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而且还将美欧的劳动密集产业掏空。眼下,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一个主要政治口号就是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使更多的工作机会由中国的工厂回流美国。

不过,中国大部分贸易顺差是因像沃尔玛和家乐福这类大型外国企业扩大其在中国境内生产货源而导致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3年前曾做出过一个公开的估计。当时中国贸易总额中超过四分之三属于“加工”贸易,也就是说中国主要从亚洲邻国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经过国内组件包装后再将成品重新出口至海外发达国家的市场,鉴于此种状况,易刚认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增值本身并不会对中美或中欧间的贸易形态产生明显影响,原因是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扬将被相应进口的零部件及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所抵消。

但如果从人均比值上看,中国人均外汇储量相较一些人口较少的富裕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和挪威就缩水很多。中国仍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尚未脱贫,而从2015年左右起中国人口老化和不断减少的劳动力人口都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因此,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将是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关键因素。正是针对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中国政府于2007年组建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管理中国海外金融资产。为了确保中国海外资产的价值能够造福后人,中国不得已被推到全球财经领头人的地位。中国在出现大量贸易顺差之初,外汇收入多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所挣外汇基本都又投资到美元上,而且美国不仅拥有美元这一世界货币,同时还拥有世界最大、流通量最高的金融市场。

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最大债主之一。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经济及美元的脆弱。中国要想维持其外汇储备的价值,必须寻找美元之外的投资渠道。但是从安全和长期投资回报的角度看,美国之外的欧洲和日本这两大世界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并不比美国大。

解决中国全球投资问题的一个长远办法就是:吸引国外企业和机构到中国本土金融市场来集资借贷,从而避开外币对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不过,要走好这步棋,中国必须扩大国内金融市场,以确保市场的安稳,并对所有外籍企业和机构完全开放,同时还要让人民币能全天候地在全球进行交易。中国已经开始朝这方面努力,途径是借助自身世界最大出口国的地位,来增加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汇的数额。以人民币为主的交易区域正在形成,其范围包括东亚及俄国、印度和巴西在内的新兴国家,以及欧洲地区,已有提议将香港和伦敦作为两个主要的人民币交易中心。未来几年里,随着人民币逐渐演变成为主要的世界货币,中国将可以把自己的外汇储备投资在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上,从而降低外汇贬值及海外信贷的风险。

这样,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只是迟早的事(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均使用储备货币来保障本国货币的稳定)。可以预见的是,今后10年内世界将有三种主要货币:欧元、美元和人民币。但是如果美欧最终无法摆脱严重的经济困境,欧元和美元还能维持其储备货币的地位吗?答案不得而知,但是这也凸显出人民币及其发行者中国央行的责任之重。人民币一旦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一,中国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如举债更加便捷和廉价,还有获得国外央行为所持的以人民币结算的证券支付的利息收益,即经济学者所称的“铸币税”。当然,伴随着这些利益而来的是中国在世界金融和货币事务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诸多职责。当前,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是世界上管理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核心机构。自2008年起,G20集团已逐渐取代G8集团成为监督和管理世界经济的全球核心组织,并且也将在中国的未来以及未来中国成为这些全球经济与金融机构领袖的世界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中国尚无意从美国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站到世界舞台的正中央,但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及金融事务领头人的时机已摆在眼前。 (马冰/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