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新型战斗机的对手

王晓夏2012-04-06 11:39

王晓夏/文

美国和欧洲的军事观察家和学者们总是责怪中国军事不够透明,但此话却要分两头来讲。如果按西方直接了当的叙事方式来看,确实不够透明,但如果按东方含蓄婉转的方式来看,中国军方一直在讲述自己。

3月中旬,一场没有任何军方通稿的“行为秀”悄然上演——装备新型发动机的歼-20五代战机首次亮相试飞。试飞结束后,草根记者迅速将照片上传到网上,并很快成为各个网站军事版块的重头戏,一场貌似军方导演的“官泄”,成功向世界讲述了歼-20的最新进展。

所谓“官泄”乃是坊间的戏称,指的是官方授意的泄密,如果网友个人擅自将研发期间的军事装备照片放在网上,被国安部门请去喝茶,但如果有官方授意就断无此风险。这种独特的信息发布手段,使得外国军事学者和观察家们也养成了泡中国军事论坛的习惯。

网上流出的歼-20试飞图片,马上被外国媒体评头论足,这些种种评论又马上“出口转内销”流回国内,于是中国人才能在正规媒体上看到了诸如“中国五代战机更换新型发动机”的文字版信息。

这一去一回,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歼-20战机的热度,从某种程度来看,歼-20已然如同航母一般,成为了带有浓厚政治宣示意味的“大众明星”。

为什么要展示歼-20

事实上,歼-20战斗机的政治基因与生俱来,因为它在2011年首次亮相试飞时,恰好是美国政要来华访问之后,同时也是胡锦涛总书记出访美国的前夕。

如果说上次亮相是为了配合中美之间的国事访问,那么这次中国为什么要在此时低调展示装备新型发动机的歼-20呢?

如果硬要笔者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我也只能像其他西方观察家们一样,抱怨中国的军事透明度不够。因为,在没有任何官方说明的情况下,笔者只能做出基于此前重大事件的合理化猜测,而非理性、严谨的推理,而这恰恰是西方学者大多时候研究中国问题时做的事情。

按笔者的猜测,歼-20试飞似乎是一场实际行动版的辟谣。

3月初,俄主流媒体《生意人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中国将采购48架俄制“四代半”苏-35战斗机,原因是“中国国防工业系统在研制和生产国产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斗机时遭遇到挫折,其中航空电子系统和发动机是中国需要引进俄制战机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两会期间”的外媒报道,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迅速做出了辟谣,称其报道失实,并宣称中国不需要俄制战机,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了”。就在官方辟谣几天后,歼-20就低调登场。尽管无法证实这两件事情有必然的联系,但国产战机的出现,无疑让辟谣更具说服力。

“新型歼-20最明显的特征是发动机采用了与F-22类似的二元推力矢量喷口技术,这不仅否定了此前关于歼-20将采用俄制发动机的传闻,而且预示中国已经解决第五代战机的动力瓶颈,不仅能研发高性能动力装置,同时也实现了将自身发动机与美式推力矢量技术的整合。体现了中国在战机动力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加拿大某网站这样撰文,对中国军方的“说服力”做出了详细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国军方口头辟谣之时,一些俄罗斯国内冥顽不化的学者依然对中国国防部的反驳不屑一顾,其中俄政治军事分析学院的副主任亲自撰文重申“常识”比“商业利益”更加重要,他逻辑中的“常识”即中国并不尊重“知识产权”,如同中国利用苏-27技术仿制出歼-11一样,中国会继续仿制俄制战机,并贩卖到世界各地,这将严重损害俄方利益。

而当其文章发表几个小时后,歼-20战机就飞上了蓝天,尽管他的文章并不无道理,但活在过去优越感中的托大显得着实有些可笑。

尽管,笔者上述猜测合乎常理,但军方的真实用意恐怕只有军方自己清楚。

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这绝非一次例行的试飞亮相。歼-20早已家喻户晓,如果是例行试飞,肯定存在风险,必然会在诸如西北无人区试飞,绝不可能在机场外围有“闲杂人等”拍照摄影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军方也必然清楚这一亮相会引起周边国家关注并产生连锁反应。

余波未平

无论歼-20具体作战性能如何,其试飞已经向世人表明,中国已经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正式装备部队不再遥远。

这一事实将严重影响到研制过程曲折、成本不断攀高的美国F-35战机的未来命运,影响和冲击着其未来的销售和部署。此前,因研发进度滞后,美军已决定推迟采购F-35,这也严重影响其他盟国购买的决心,如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都已宣称要做出调整,这将进一步使得F-35量产变得困难,单机售价也将更加高昂。

如果说欧洲国家并不在意中国歼-20的出现,但对邻国日本而言,歼-20的亮相将会对其选择造成重大影响。此前,日本防卫相田中直纪已经表示,如果F-35无法避免交货延迟或涨价的情况,可能取消采购合同,并将重新选择其他机型。

最近中国歼-20的试飞,或许将会让防卫相口中的“可能”变成“一定”。

日本早在2009年就曾游说美国放松对其出口美国最新锐的F-22战斗机,但由于当时唯有美国人掌握第五代战机(按美国标准为第四代,按俄罗斯标准为第五代),为了保证美国空中力量的绝对优势,以及逼迫日本继续坚持协防战略,美国最终拒绝了日本的请求,要求日本采购F-35。

如今,中俄两国都已纷纷成功试飞了各自的第五代战斗机,在歼-20和T-50俄制五代战机服役之后,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大陆天空的力量对比将从失衡状态转变成为平衡或次平衡状态,这将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尽管F-22战机早已装备美国空军,并且数量将持续增加到200架左右,但由于技术太过复杂和超前,飞行事故也频频发生。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告诉人们,任何一种机型,如果不能量产,就很难让其逐渐成熟和完善,并降低其成本。仅靠美国的采购恐难实现量产,但未来如果日本和欧洲盟国能够购买简化版的F-22,不但符合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战略利益,也将削减美国装备F-22所承受的经济压力。

事实上,奥巴马早有削减军费的意愿,2011年他将原CIA局长莱昂·帕内塔正式调任美国国防部长,就能看出其意图。帕内塔具有大刀阔斧裁军费的能力,此前他在白宫预算局担任局长时就曾展示过这一才能。

此外,对于美国而言,已经找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用航空器——无人战斗机。未来的美国大量准备此种武器,获得的将不是比较性的优势,而是会颠覆现有的空战模式,彻底开创一个新时代。

不仅是美国无人机的制造商支持这一理念,很多F-22和F-35的支持者也持有相同看法。在俄罗斯,同样也有学者建议俄罗斯停止在T-50战机上投入太多资源,转向无人战斗机的研制中去。

就在3月20日,美国已经宣称,海军舰载无人机X-47B将在明年实现完全自主降落。一旦成功,这将开创新的历史纪元。为了这一目标,美国海军早已削减了F-35战斗机的采购计划。

或许中国人还醉心于歼-20战斗机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如同上世纪30年代末期,日本人沉浸在世界最大战列舰的下水之中,但未来战争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尽管未来歼-20和F-22还会在中国周边公海上空互相对峙或相互模拟缠斗一下,展示各方实力,但随着美国无人战斗机的服役,一切都将发生深刻改变。

未来的天空将完全属于无人机。

“无人机时代”来临

假设未来发生一场残酷的战争,精贵如艺术品,又过于昂贵的有人驾驶战斗机能经得住可怕的战争消耗吗?

或许有人会辩称,未来可以在战争时期扩大生产以满足消耗。但是,武器可以流水线快速生产,战斗机驾驶员可以流水线培养吗?

也或许还有人质疑目前无人机的种种不足和弊端,如同16世纪的人们质疑当时火绳钩枪的发射速度及射程不及长弓,只不过杀伤力比较强,但这些非议都不能改变火枪最终取代弓箭的命运。

为何?因为,火枪真正的优势在于易于训练。古代军人要想娴熟使用弓箭,只能从小就开始练习,需要多年时间,但绝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周之内完全掌握火枪射击的技术。藉此技术,可以迅速组建大规模部队用来补充战争的损耗。

事实上,易培训、耐消耗的特性才是无人机最终胜出的关键,同时也是获得美国军方最初青睐的原因。

十年前,美国空军支持研发无人战斗机,是希望无人战斗机能被大规模储存,以便战时能够迅速提供“暴增”的作战能力。

对于美国海军而言,理由更加直接,就是要用无人战斗机取代有人舰载战斗机。因为,保障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一定的战备水平,就必须让飞行员们日以继夜地进行航母起降训练,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费支出,而且还需承担很大的事故风险(尤其是航母的夜间起降,即便是经验老道的飞行员,也面临很大风险)。

总之,培训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不仅花钱、周期长,而且十分困难。所以美国海军的高级将领们非常赞同将无人战斗机作为未来的舰载战斗机,而且这一目标也将在未来十年间变成现实。

说到这里,不能不让笔者担忧,未来十年,已经准备航母的中国是否能真正建立起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体系?因为,即便苏俄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装备了滑跃起飞的航母,但直到现在,俄罗斯依然没有建立起真正完备的舰载机飞行员培训体系。

除了飞行员培训的优势外,更重要的还是无人机使用周期内的成本十分低廉。

首先从造价上来看,美国F-35战机的单价已达1.31亿美元,而且未来极有可能会继续增长,而中国歼-20即便相对低廉,但西方军事分析家猜测其成本也高达1.1亿美元。对比之下,X-47B无人战斗机的价格不到歼-20战斗机的一半,低造价将使得无人机更加适合量产。军队可以大量采购(小部分装备部队,大部分用于储备)。

此外,无人机的作战模式也方便其量产。无人机的作战模式是网络化的,而传统的有人驾驶战机是个体化的。这种差异,必然导致有人战机需要把雷达、武器、电子战吊舱、通信设备全部装在飞机上,但无人机网络化协同的作战方式,不强调个体的全能,而是强调要依托整体,通过性能可靠和实时连接的所有作战平台协同作战,实现了信息和优势的共享。

这两者作战理念的巨大差异,以及无人机不依赖飞行员的特点(不需要搭载保障飞行员安全的设备),将大大简化无人机,这在技术上也使其更加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结构简单除了适合大规模生产外,也使得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人驾驶飞机,因为系统复杂,所以难逃“系统越复杂,稳定性越脆弱”的怪圈。例如,F-22即便设计先进,但复杂的系统困扰着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几次坠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无人机和有人驾驶飞机的稳定性差异,最终也体现在后勤保障的成本上。

可以量产的无人机,在技术上也将具有有人驾驶战机无法企及的高度。

首先,由于无人机不必顾忌人类的生理极限(比如飞行过载),这将会使无人机拥有更加惊人的空中灵巧性。同时无人机通过电脑程序来驾驶,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得无人机拥有更加智能和精确的控制力。这些都是有人驾驶战机所无法超越的极限。

最终,在无人机强大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下,美国可以用相同的金钱建立起数量比F-22多几十倍的庞大机群。即便有人驾驶战斗机拥有绝对的单机性能优势,在大机群作战中这一优势将荡然无存。这一规律,早已被美国空军所证实。

在未来“无人机时代”,歼-20面临的最大强敌,不是精贵的F-22,而是漫天飞舞的无人机战斗机集群。

新时代,新需求

无人机能够应付真正残酷的战争,但真正的问题是未来还会发生此前那么残酷的战争吗?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全球经济体系,允许人类再度爆发此前那样残酷的战争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谁又能保证完全正确呢?

军事和武备的意义有时完全在于预防,预防发生那些不大可能或极有可能发生的危险。

对于美国而言,其军事力量必然是追求更加灵活和多变,并且更强大的精确打击能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部署,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威胁。在这种大战略下,无人机战斗机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美国海军曾就X-47B装备航母后战斗力的提升进行过评估,作战半径将比目前的800公里提升三倍多,达到2500公里(这是无人战斗机的最大航程,是在不回收情况下,航母的最大攻击距离),这将有效逃避出中国反航母武器的有效射程。

美国军队能在更远的地方发现敌人,并打击敌人,而这永远是军事作战理论中制胜的关键。

对比之下,中国未来的军事战略依然是个谜,外国军事观察家和学者各有猜测,有人称是“珍珠链战略”,有人称是“反介入战略”……总之人们还在猜测。

不论这一战略到底如何,中国海空军力量必然需要和美国的无人机机群相周旋和对抗,继续在海岸边界线或国际公海上对峙。如何应对,成为中国军队必须思考的问题。

难道让有人驾驶的歼-20去对峙和驱逐无人机机群吗?无人机可以不眠不休,歼-20的飞行员可以吗?

似乎,中国只有同样发展无人战斗机技术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而不是醉心和迷恋于歼-20理论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