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的“南海秀场”

王晓夏2012-04-24 16:16

军事视界

王晓夏

媒体人

yourwxx@hotmail.com

4月16日,菲律宾和美国在南中国海举行的“肩并肩”例行年度军事演习,因中国海监船和菲律宾海岸警卫船的对峙事件,成为了舆论关注的中心话题。

数千名美国士兵参与的演习,似乎成为了美国在中菲两国南海争端中支持菲律宾的最好象征,而演习内容也具有相当的针对性,演习将模拟菲国油气钻井平台在受到“恐怖袭击”等安全威胁下,如何保卫并重新夺回油气田。

与此同时,北方的另外一场例行演习,也引起了各方关注。

4月15日,包括俄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在内的舰艇编队开始南下黄海,将在22日参加代号为“海上协作—2012”的俄中联合军事演习。俄方称演习的内容将包括打击海盗和反恐,而中方则称作,“海上联合防御和保交(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尽管强调各有差异,两国海军战舰将共同演练海上补给、通过危险水域、使用各种武器攻击海上和空中目标、联合搜救、为发生事故和遇难舰船提供帮助等课目。

如果说美菲、中俄两场看似“相干”,且具有各自针对性的演习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那么本月初的一则商业新闻却能让这种想象冷静下来。

据俄天然气工业公司透露,该公司已与越南初步达成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位于南海的两个区块的天然气资源,其储量估计分别达556亿立方米和251亿立方米,俄方将持有合资公司49%的股权。

自身在南海拥有重大利益的俄罗斯,怎么会为维护中国的南海利益和第三国发生直接冲突呢?

苏联时代的“南海利益”

事实上,苏俄在越南乃至南海的利益由来已久,苏联时代,战略利益主宰着苏联的对外政策。

对于越南之于苏联的战略价值,邓小平在1979年访问美国时曾有这样的描述:“(越南)是苏联战略部署的一部分,苏联在这一带的做法有如一个哑铃,一头通过越南搞印支联邦,推行亚安体系;一头是通过控制阿富汗、伊朗、印度南下波斯湾。连接两者的马六甲海峡,苏联也正设法加以控制。这样,苏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扩张就连成了一体。”

这样的描述不无根据,因为一个世纪前的沙俄就曾为了能“饮马印度洋”和英国在中亚腹地阿富汗,甚至在西藏展开过激烈的争斗,推行“大俄罗斯主义”的苏联依然有此野心。

尽管最终苏联并没有能够南下印度洋,但随着中越关系的变化,使得苏联和越南走得越来越近。苏联如愿以偿获得了金兰湾这一温暖水域的不冻港,由此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活动范围延伸到了南海。

如同时下人们关注美国航母的动向一样,在1979年,为了策应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越南,苏联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编队也曾游弋在南海向中国展示武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解冻期。为此,美国也在南海海域增派了舰艇对苏联航母编队进行监控。当时,香港记者为了印证这一猜测,在美国舰艇编队在香港停泊期间,在酒吧采访美国海军官兵时,向来没有忌讳的美国大兵一反常态地对此问题避而不答。

苏联和越南的结盟,使得苏联在战略上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原本困顿在日本海以北苏联太平洋舰队,因为越南的敞开怀抱可以没有顾忌地将活动范围延伸到了中国南海。

就在苏越两国安全战略走到一起的时候,作为补充的两国经济合作也同期展开,开发南海石油成了自然的选择,但此不经意的选择却刺激了越南觊觎中国南海的野心。

早在法国殖民统治期间,法国人就对越南及周边海域进行过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一度进行小规模开采。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西方石油公司的帮助下,在南方大陆架发现了一些含油、含气的地质结构,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1975年越南解放南方地区后,并没有急于赶走西方石油公司。越南当局同法国、西德和意大利三家石油公司进行了合作勘探,这三家公司陆续开始在南海大陆架进行钻探,但很多钻井都是枯井,只有意大利通用石油公司采到了一些油气,但储量并不值得开采。

随着1979年中国发动自卫反击战后,越南完全倒向了苏联,和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也随着这一政治决定陡然中止。

1980年7月,苏联和越南签署了关于越南南方大陆架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合作协定。次年,双方又签署了关于建立石油、天然气联营企业的协定,由此苏越石油公司(Vi-etSov Petro)正式成立。

1984年,双方在南方首次发现石油,让双方看到了希望,随后苏联又同越南制定了新的计划,希望在20世纪末使得越南由石油进口国转身成为石油出口大国。但此雄心壮志,受当时苏联已经衰弱的国力所限进度缓慢,此时不仅苏联的投资不足,而且石油技术老化,难以满足当时勘探开采的需要。为了减小苏联的经济压力,苏联甚至压制越南更改双方的分利模式,这引起了越南方面的极大不满。

这种状况直到1988年越苏石油公司从3000米之下的花岗岩层抽出高质量石油,丰厚的收益才使得情况发生了改变,但此时,苏越双方对南海石油的开采已经越界,侵犯到了中国的南海主权利益。

在苏联帮助下,逐渐品尝到石油利益的越南也改变了其对南海的主权态度。越南开始采取寸步不让、寸土必争的海洋政策,越南成为东盟国家中唯一宣称拥有南沙群岛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目前非法占有中国岛礁最多的国家,其侵占中国领土的企图和快速的扩军步伐,对中国国家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俄罗斯转身“市场”

新生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遗产,同时也包括在越南和南海的利益。唯一不同的是,俄罗斯放弃了宏大但虚无的战略利益,进而坚持现实利益,同时兼顾战略利益的对外政策。

此时,俄罗斯的军事安全战略已经从“全面防御”和“积极防御”,退守到为“积极遏制”。在“新旧威胁相互交织,国际战略安全形势趋于复杂”的新环境下,俄罗斯不仅要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制定者”,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也要成为“得利者”。

在“积极遏制”的战略要求之下,俄罗斯以核遏制为基础,依靠军事力量遏制各种威胁,并通过在全球各个地区显示实力和存在进一步加强遏制能力,以强硬的态度维护和实现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不再谋求对南海的战略利益,而意在通过“市场手段”进而追求现实利益,这无疑意味着武器贸易和油气投资。因此,俄罗斯放弃了继续在金兰湾建立军事基地,因为其产生的“巨大战略意义”没有每年省去3亿美元的租金来得实际。

尽管俄罗斯海军官员常常公开宣示要恢复金兰湾军事基地,但俄罗斯高层却没有对此表示过赞同,即便有所暗指,那也不过是实现其他利益企图的方式而已。

此外,俄罗斯并没有碍于“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道义,而放弃对越南加大军售力度,同时也加大了对南海油气资源的投资力度。

首先,俄罗斯历来高度重视武器出口和军事技术合作,不仅能够获得十分丰厚的军火利润,更是显示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俄罗斯对越南的武器出口,不仅显示出越南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而且也显露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不稳定性”。事实上,恰恰是后者的原因,导致了俄罗斯对越南的倚重。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越南开始加大对军事现代化的投入,俄罗斯随即和越南恢复了关系正常化,并越来越成为其最重要的军事合作者。1995年,俄罗斯与越南恢复了因苏联解体而一度中止的军火贸易,当年两国的军火贸易额为27.9 亿美元。

从1995—2010 年,俄越两国军火贸易额累计达到236亿美元,占越南武器进口总额的89%,越南也成为俄罗斯第五大武器出口国。俄罗斯对越南的武器出口,从最初的导弹快艇、战斗机到地空导弹、多用途导弹,再到导弹护卫舰、常规动力潜艇,其技术含量不断跃升和提高,作战效能得以倍增,而这些海空武器无疑为越南和中国的南海争端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砝码。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的默许下,拥有大量俄式武器和技术的印度也和越南签署了一系列军事合作的协议。2011 年9 月,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向越南出口“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的非正式谈判已经开始,而这一武器系统是俄罗斯主导下的合作项目。

2008年,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访问莫斯科期间,以签订政府间备忘录的方式将两国的军事与技术合作战略延续到了2020 年。此后,这一合作力度和广度无疑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

同样基于中国因素,俄罗斯可以将越南作为支点,进一步扩大其在东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对东盟国家的武器出口;另外,进一步加强俄罗斯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扩大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因为俄罗斯对中国经济腾飞的顾忌,更基于自身在南海尤其在越南的石油利益。

早在2009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越南国家油气集团公司就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随着俄罗斯本土油气资源储量的下降,俄罗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增加油气资源储备,其足迹遍布非洲、南美、中东、中亚等富油气地区,资源丰富的南海自然是其目标所在。

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之下,介入南海事务必然是俄罗斯最终的选择,即便这一选择将和中国产生不快也在所不惜,而中俄军事演习也只是“为演习而演习”。

“这次军演除了有针对美国和日本的含义外,双方还想通过军演发出一个信号——两国间的军事合作没有停止,因为外界一直猜测两国由于相互猜疑,军事领域的合作似乎停了下来。”俄罗斯学者对于这次中俄军演这样评价道。

对于“冷战”前后为何俄罗斯改变了其在南海地区的战略手段。国际政治学者爱德华·勒特韦克(Ed-ward Luttwak)的见解或许最能说明这一切。

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除了那些遭受不幸的地区,即因为纯粹的区域性或内部原因而发生武装对抗或国内冲突的地区之外,冷战的终结正在持续削弱军事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已经同意:商业手段正在替代军事手段——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本取代武力,民用技术的创新取代军事技术的进步,而市场力量的渗透取代了军营和军事基地。”

尽管,只有武器和石油的俄罗斯其商业手段单一而匮乏,但由此产生的效果,却不能不让世人侧目。

南海是个“秀场”

相比之下,中国对东盟的贸易力量远远超过俄罗斯,但在南海困局之中,要么听到政府的外交谴责之声,要么就是民间沆瀣一气的喊打之声,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尽管从感情上,我们无法回避南海作为中国主权一部分的事实,但从理性和现实出发,南海显然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地理概念。

澳大利亚海军学者约翰·里夫在总结过去500年间亚太海上战略的演变历史时,总结出这一区域五大特点。

第一,该地区是平衡海洋与陆地力量的杠杆;第二,亚太海上交通线和咽喉要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三,军事强国正通过海军外交以及部署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不断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第四,各国不断在该地区进行着小至治安维持,大到各类强度不等的战争和军事行动;第五,通过掌控该地区,可以占有各种资源产地、控制石油等能源的运输和开采。

正是基于这些,南海天然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秀场”。从1500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先后通过战争,主导着这一地区。无可辩驳的是,每一次地区主导权的倒手,无疑伴随着全球霸权新时代的诞生。

在中国无法撬动时代更迭的时下,如何智慧地利用各种力量来获得现实利益,远比坚持虚无缥缈的战略利益和名义利益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