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922号的经济学
导语:

史晨

人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次,我在脑海回放和922号这段谈话时,都不自觉地剪接一下。虽然这段记忆尚未被时间吞没,但我只有能力以“剧本”这种不真实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对白简单、旁白冗长,还请诸位看官耐心。

Take01

922:你翻译了一本讲经济的书?

我:对,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正在帮我母亲做足底按摩的922号——这家大型连锁店的员工都以三位数编号,突然抬起头来,插了一句话。看眼神,她比我妈对这本书更感兴趣。聊了一会儿,我对922号有了大概的印象,二十四五岁,湖南人却带着东北口音,经常上当当网买书。她提出了一连串好问题,我很希望帮她讲明白。经济学不一定能帮她发财,但却可以帮助她在社会变革中,对自己的境遇多一层理解。

Take02

    922:我们平时不常和客人聊天,但我真的想学习怎么理财,钱放在那儿,感觉越来越薄。

我:你有没有想过物价为什么会涨?客人在你儿这消费的价格,和你去买东西的价格同样在涨。

922:当然不一样,贵了你们可以少来,但我们要不是包吃包住,在北京根本留不下。

922号咬字清晰地给出了一个词——通货膨胀——上次给我理发的小哥,只喜欢听股票或是黄金。其实,通货膨胀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不同。现在,人们时兴像谈论温度和天气一样,谈论通货膨胀等各种数据,其实太多时候只是一些人假装说些什么,另一些人假装听得明白。严肃的经济学,不太相信没有微观基础的宏观分析,离开了人的境遇,预测结论其实相当可疑。

Take03

    922:原来还可以借钱先消费,集钱去投资。

我:你把钱存银行,其实是在补贴富人,说不定还包括你老板。你可以等领到工资后,先集笔钱去买理财产品,到期前的这段时间先刷银行的钱消费。

她懂我的意思。由于没有劳动合同,老板会压她们半个月到一个月工资,我给她出了这个点子。

我问了她几年来的存款、每月几号发工资、消费结构和节奏。我知道,她们每个月的薪水大都是领现金,然后去柜员机上存活期。虽然有金额的门槛,但我还是建议她去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我还发现,她没有信用卡,而且同事姐妹中,也没有听说谁办过。

理财产品长得什么样,如何开通网上银行进行购买,在回答她这些问题时,我印证了自己脑中的一个判断: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正在过去,随着工资的上涨,更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财产性收入和经济自由。而诸如利率市场化这类的重要改革,在银行、企业、监管各方利益诉求博弈下,似乎总在不紧不慢地讨论中;但不要忘了一点,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上,这还是让更广大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时髦的大词诸如“再平衡”等等,归根结底落实到人的微观决策,就包括922面临的问题。

Take04

    我:你这么关注理财,有自己的计划?

922: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我有个打算——赚足钱之后,我要回老家开个自己的服装店。谁没个梦想,但我好不容易挣些钱,不敢试,要不以后生活都没着落。

只要受过经济学的训练,自然会对人行为背后的期望、所面临的约束非常敏感。

其实赚钱不外乎四种途径,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租金是资本品的报酬,而利息是货币的报酬。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来,前三种其实都是一类,是可以由合约事先确定的报酬;而利润却与不确定性紧密相连,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

这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经济境遇,922号在每个方面都有问题:薪水提成是业内“行规”给定的,还不能集体谈判;有存款,但利差大都进了银行的利润;在老家的土地,不能真正取得财产性收入;最大的问题是,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似乎很少会有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这个词可以和922号有什么关系。

Take05

    我:你是什么时候出来打工的,想过留北京吗?将来如果能让孩子在城里受教育,他的命运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922:从来不去想这些东西,我们又没有户口。其实我们工作收入还可以,就是不稳定,没有保障。

何止没有户口,连社会保险也没有。在北京,她生病还没去过医院,感冒发烧连药都不吃。工作两周休息一天,没有时间去消费,缺乏社会联系。微博、iPhone、热门电影,这些东西她都知道,但没有变成她的选择。

她告诉我的月收入如果准确,已经超过我们部门应届本科生的薪酬了。但好的经济学,要求在表面数字之外,深入了解人的行为,这样才能发现结构性问题:公平从来都和效率相关。没有公平覆盖的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就不会有充分的消费和私人投资,钱大都只能存在银行里,其中不少会贷给那些长期看效率十分可疑的项目,比如借老百姓的钱去建老百姓买不起的房子。

Take06

我:你从哪儿知道这些的?

922:看电视,央视的财经频道,但现在好多专家不敢信。我知道微博、论坛什么的,但我不上,雷人的东西太多了。

幸亏你不上。我听过太多官员和学者谈论经济学,读过某某大部头多少遍云云,所谈基本不外乎“供给和需求”。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篇幅,这些人只能算“前半本经济学家”。经济学是讲优化的,每个人都会优化,不是每个人都追求同样的目标,赚钱少不代表尊严低;经济学是讲效率,但不同人有不同的效率,某个行业账面利润很好,不代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有效率。他们可能会批评你“只会劳动而不懂交换”,而不会告诉你,真正能创造财富的“交换”,本质上都源于遵循各自比较优势的“劳动”。因为这些内容出现得较晚,是为了克服自由放任市场在20世纪的诸多问题,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所以在编书的时候,“博弈”、“规制”、“信息”经济学的这些内容,往往也在经济学教材的“后半本”里面才会出现。

我花三年时间,正本清源地校译这本书,是因为中国现今的媒体讨论中的倾向——时髦的经济学概念被误为话语权,有意无意地让卑微者认命。

Take07

    我:你怎么看贫富差距?政府在哪些地方可以帮到你们?

922:像我们这样的,只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从来没有想过要靠政府的政策。

在智库的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学术界或政府机构的研究课题和报告。从研究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概念划分和统计口径的原因,把很多活生生的人给隔绝开来。比如地方教育和医疗规划,在决定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时,大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来进行,汇报成绩、展望未来云云。这就如同给所有“流动人口”一个922的编号,然后装作他们并不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抽象的宏观言辞里。

我和922号对话的尾声,我问了愚蠢的问题。她的回答让我吃惊,当时我哑口无言。现在我想对她说,922号,你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是不对的。经济学应该更加“公共化”,更多地为公共政策服务。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