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安庆 实习记者 李骞 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湖南株洲清水塘的污染源有望被彻底根除。湖南官方正酝酿实施将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外迁,此前,这一地区关停或搬迁了20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正大规模展开。
2012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金属污染被列为重中之重。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以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湖南素称“有色金属之乡”。
如今,湖南近八成人口依江而居。在湘江长株潭流域的上游、长株潭核心入口处,株洲清水塘坐落于此。这个曾带来工业繁荣的老工业区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阵痛,这里已成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几个地区之一。
湖南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位于长株潭三市接合部,坐落在湘江边,面积约16平方公里。这个听起来山清水秀的名字,如今是株洲市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一度成为重金属污染的代名词。此间,数十年的污染史与治理史相伴相随。
35年里,湘江重金属治理走了一个轮回,其间的蹒跚举步,折射出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典型图景。
清水塘,水不清
清水塘,因塘水清而得名。
今年67岁的袁清光住在清水塘老街55号,“生于斯、长于斯”的他见证了清水塘几十年来的环境变迁。
在他的儿时记忆里,炊烟渐起的黄昏时分,附近的居民们会挑着水桶,从水塘里一担担往家里挑水,在水塘边闲谈里短家常。
当地有一句民谣,八个字即描述了株洲市区的情况:“东穷,西富,南商,北毒”。而“北毒”,正是位于株洲北部的清水塘工业区。这个因塘水清而得名的地方,找不到一口水塘。伴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清水塘逐渐被“染黑”、“瘦身”,空气质量也下降了。袁清光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到处斑驳林立的炼化高炉……
现在,湘江全流域的综合整治,已跃入国家视野。自2011年8月,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首个项目在株洲清水塘启动。随后,长沙、湘潭、衡阳、郴州、娄底等地重金属治理项目相继开工。
本网记者了解到,在国务院批准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清水塘工业区列入《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规划》的重点项目就有17个,在国务院划定的湘江治污近600亿元的总盘子中,清水塘的总投资就达到134亿元。
在熟知湖南省情的区域经济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眼中,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代表着一段不可或缺的工业史。在“一五”、“二五”建设期间,国家在株洲布设了几个较大的工业建设项目,逐渐形成冶炼、化工、建材、能源为主体的四大产业集群。当时,这些企业还是散点式、村落式布局,株洲车辆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冶炼厂等大型国企,散落在现株洲城区各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株洲从一个7000多人的集镇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地级市,这些大型企业也慢慢聚集到了位于株洲北区、紧邻湘江的清水塘。
由于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清水塘工业区内产业结构不很合理,一度同时存在过210家排污企业,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类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所占比例较大,清洁水平较低,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清水塘工业区变成了株洲市区的一部分,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清水塘附近居民刘建伟介绍,“当时碰到阴雨天,晚上睡觉窗户都不能打开,人会受不了”。还有人作词形容道,“清水塘,水不清,天不蓝,晴天雨天雾朦朦,黄龙黑龙舞长空”。
2005年,清水塘工业区一年排放工业废气400亿立方米、工业废渣230万吨,空气污染影响到长株潭核心城区数百平方公里。清水塘成为全国闻名的重金属工业污染区。
各种重金属污染源也渗透进了清水塘的土地之中,在清水塘湘江沿岸,重金属污染带长达近五公里,最深处重金属污染底泥达20米。
居住在清水塘老街的吴美香说,自己喜欢种菜,但家附近的土地根本就没办法种菜,要种点菜只能回娘家。由于担心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清水塘区域附近种植的蔬菜,市场上无人问津。
清水塘工业区内产生的巨大污染不仅让株洲尝到苦头,对湘江的影响犹大。
湖南省发改委常务副主任袁乾培介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严重,与湖南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重点工业区域密切相关,这些地方是湘江流域的几大主要工业污染源。
在治理前,清水塘区域内的霞湾港每天向湘江排放的工业废水超过10万吨,在湘江汇入口形成了巨大的污染带。湘江霞湾段的断面水质为4类,有时甚至劣于5类,是湘江水质最差断面,威胁下游长沙、湘潭的饮用水安全。在历年的湘江流域水污染重点整治区域中,清水塘屡屡“榜上有名”。
而根据湖南省环保厅的数字,仅在2007年,湘江流域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就分别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54.5%、37%、6.0%和14.1%。湘江已成为国内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实地调研和听取汇报后表示,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刻不容缓。而清水塘正是湘江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
“脱重手术”
清水塘治污难在哪里?
这里聚集了3家大型央企和180家大小企业,以冶炼、化工两大产业为主。这些企业多为央属或省属企业,由上级部门垂直管辖,株洲本地政府对于污染治理的措施,此前一直难以奏效。
清水塘治理的前车之鉴依旧在目。“国家的、省里的、地方的投入,断断续续,我们算下来已经有100个亿,丢进去以后连水都不响。”湖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文志强曾如是说。
湖南官方数字显示,如清水塘外迁,该区域8450人需就业安置,2.7万农民需要进行避险安置。
为解决清水塘地区工业污染问题,株洲市成立了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由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任政委、市长王群任指挥长,下设办公室、综合组等6个工作机构。
2008年9月20日,株洲曾经的工业标志,国内第二、省内第一高烟囱——中国大唐湖南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2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的180米烟囱成功引爆,每年可以减少粉尘排放约4100吨,二氧化硫排放约3400吨,改善空气质量。
此举标志着株洲正式向遍布城区的工业烟囱宣战,治污风暴在株洲刮起。2008年至今,株洲市在清水塘地区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每年损失30多亿元工业产值和3亿元税收。
“十一五”以来,株洲市拆除废气烟囱数达320根,完成183项工业废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株洲市市区的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从2004年的197天上升到2010年的345天。至2011年6月,城区原有459根烟囱的株洲,已经只有100多根烟囱。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没有商量余地的GDP“休克疗法”。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湘江重金属治理不达标,问责我!” 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也表示,这也是在向外界昭示,株洲不会再要污染环境的企业进入。“宁可GDP少点,也要让市民生活环境好点。”
2011年6月30日,总投资3.09亿元的株洲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株洲取缔并整合现有霞湾港、铜塘港沿线包括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17个企业在内的排污口和7个湘江直排口,实现清水塘工业区“一个排放口、一个排放标准”,将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水直排湘江变成历史。
同一项目新建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可日处理3万吨废水,配套管网6.5公里,可满足清水塘建成区、环保产业园的区域需求。
“源头治、中间拦”。年排放工业废水700万吨的株冶集团斥资两亿建造全自动化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工业废水90%可实现再循环利用。株冶集团污水循环处理厂厂长彭曙光表示,“今年的排放目标是50万吨,按照我们行业内的标准,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目前,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连续五年未出现重金属超标现象,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单因子评价)达到100%。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以此为契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在株洲清水塘正式启动。
2011年7月,《株洲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通过专家组初步评审。该方案总投资476亿元,以“一心二园、二湖四廊、四组团”为总体规划,规划了泛清水塘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45个,总目标是用10年时间打造清水塘生态工业新城。]
当年,株洲完成清水塘工业区老污染源治理项目7个,启动大湖治理、霞湾港清淤、株化固废填埋场、清水塘历史遗留废渣处理等工程,部分完成关闭淘汰搬迁污染企业39家。
绿色外迁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江表示,清水塘的搬迁是湘江治理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网记者了解到,清水塘核心区有16平方公里,原有126家企业,主要从事冶炼、化工、建材等行业,2011年工业总产值248亿元。包括3家大型央企——中国五矿株冶集团、中盐株化、华银株电和智成化工、旗滨玻璃2家上市公司。
其中,株冶和株化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级大企业,凭借100亿以上的年产值,一直是株洲乃至湖南工业发展的骄傲。
2011年底,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正式启动,关停、淘汰、搬迁39家企业。据了解,关停、搬迁的企业大多是已被国家工信部列为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落后的工业企业,也有部分企业因地处环境敏感区、污染扰民、与城市发展规划定位不符而关停、淘汰或搬迁。
株洲清水冶化有限公司是关停企业之一。这家年产值1.5亿元、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是重金属铅锌污染大户。“我们原来还是骨干企业、红旗单位,年年都评奖,喊关停就关停了”该公司董事长刘新汉说,这家企业原有的300多个职工现在只留几个人,但刘新汉也表示理解,“这是根据环保要求,也没办法”。
近年,清水塘核心区已实现关停或搬迁企业36家,其余90家包括规模以上企业22家,规模以下企业68家。
陈君文表示,清水塘改造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规划,产业转型,绿色搬迁,分步实施”。株洲拟对22家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或关停;68家规模以下企业,属于配套企业的,随母体企业搬迁,污染严重的予以关停。
湖南昊华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国新表示,如果要进行搬迁,如何妥善安置员工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
“我们现在最担心的,一是职工的稳定问题,另一个就是企业的发展问题。”据曾国新介绍,“如果要去较边远和偏僻的地方,员工可能不愿意去,重新招聘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而选址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新搬迁的地址要更多考虑企业运输的半径、原材料的供应等。他希望国家政策能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于2009年出资成立了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据总经理陈红云介绍,该企业“专为治理清水塘地区污染”而设立,对于株冶、株化等这些企业做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对株冶将进行体制改造,对于株化则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
株洲官方的计划是在“十二五”期间,株化清水塘生产区的装置拟将全部转移或者淘汰,搬迁到株洲攸县某工业园,腾出全部约80万平方米的地域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跨过的旧坎,甚至还会埋下新忧。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雷鸣在《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评审会上,对搬迁能否根本解决污染问题提出了质疑。
雷鸣认为,不能一搬了之。如果搬走的企业还是采取过去的传统技术生产,毫无疑问,仅仅是转移了污染源而已。搬走的企业,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不对当地的环境再次产生破坏,才是治理的根本问题。
株洲市市长王群表示:“我现在的心情很纠结,用一首歌来形容就是《忐忑》,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工作,不仅要‘控新治旧’,还要“还债”。
在王群看来,清水塘治理的焦点是该地区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问题,需要攻克的难点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关键在于该地区产业不应该是简单的升级,而是必须做到绿色搬迁。
经测算,整体绿色外迁需资金约483亿元,约有8450人需要重新进行就业安置,近3万农民需要进行避险安置,资金缺口和人员安置压力较大。此外,清水塘地区污染整治包括“三废”处理、水体净化、土壤修复等,环境修复的技术难度大。
今年全国“两会”上,湖南代表团以全团名义提交了《关于支持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实施产业升级企业整体绿色外迁建议》,请求中央对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实施整体绿色外迁给予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支持。
中盐株化集团环境保护部部长李景胜表示,株化的产业转移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待前期准备完成后,将逐步实现“转移一批”的计划。目前,华银株洲电厂整体外迁项目已经立项。旗滨玻璃也在筹措整体外迁,现正在进行选址、评估工作。
跟据株洲市规划局公布的清水塘地区远期发展规划,这里将在完成环境治理后向着环保产业园的方向发展,清水塘传统的冶炼、化工、建材企业将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工业、环保制造业、物流等新型产业。
在打造新型工业区的同时,这里也将成为生态化园区。污水处理的管网系统建成之后,清水塘的下游将会建成一个清水湖,整个工业区将建设十余个绿地小公园……
听到清水塘企业外迁的消息,在清水塘住了一辈子的袁清光认为是一件好事。在湘江,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不是触目惊心的重金属污染,而是橘子洲上那红得刺目的硕大橘子、大片绽放的嫣红花朵。
春雨淅沥,暂时洗去清水塘老工业区上空的蒙尘,“以后这里会安静一些,空气也会好些吧?”袁清光表示,“如果能在家门口种菜,那就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