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争
导语:如果没有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那么在商业竞争对手打击你的时候,我们压根儿就没有任何的抵抗对冲能力,我们把这个叫做风险对冲。

经济观察报 李晶/文

11年中王海波参与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专利谈判。“以前,中兴通讯(以下简称中兴)在美国和欧洲遭遇过很多起专利诉讼,当然我们也主动打过对别人的专利诉讼,但是规模比较小,最多只能称得上一场场的战争,称不上战役。但是,在过去这一年,这一切发生了改变。”王海波是中兴的知识产权总监。从2002年10月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开始,在11年中他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涉及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诉讼案和纠纷,从历时1年、与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爱立信之间专利诉讼到与国外各种“专利蟑螂公司”之间的较量。王海波得出的结论是,专利战争是全球化竞争中绕不开的核心战役,往往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越大,所遭遇的诉讼越多。

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家规模非常小的专利经营公司,是几个律师搞起来的,只拥有十几个专利,我们将这类公司称为‘专利蟑螂’,当时它利用四个专利来起诉中兴,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起诉。一开始要求我们赔20万美金,后来逐渐降到几万美金,直到最近撤诉了。对于这类以讹诈为目的的公司,在确认不侵权的情况下,我们的态度是宁愿花钱请律师也坚决不做妥协。”

对于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王海波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没有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那么在商业竞争对手打击你的时候,我们压根儿就没有任何的抵抗对冲能力,我们把这个叫做风险对冲。同时,对于中兴来说,我们也不放弃知识产权的必要经营。”

他刚刚经历了一场历时11个月的专利诉讼案。去年4月爱立信在中兴的欧洲手机销售重镇——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分别起诉中兴通讯侵犯其数项专利权。在获悉成为被告的第一时间,中兴通讯当下就决定在中国提出反诉。今年2月双方终于握手言和,同意相互撤销针对对方的所有专利侵权诉讼。

在他的眼中,任何一场诉讼或者谈判,都不只是一场局部战斗,而是一场具有一定规模的战役。“有时候,这场战役并不是硝烟弥漫的状态,大家在静默之中分析、权衡,高手之间有时会有非常激烈的冲突,比如诉讼。有时仅仅象征性比划两下,就知道自己的对手谁强大了,根本不用出手的。”他说。

“我们是如何工作的”

王海波说起谈判桌上中的经典场景,对手会抛出一个所谓的基准费率,以及相关的许可框架。以此为基础,被许可方给予一个回应和反报价,双方基于彼此的专利分布、专利价值、市场机会和占有情况,进行多次协商,最后达成基本一致。“我们在中国的专利具有非常鲜明的价值优势,并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进行大面积的专利布局,在未来的交叉许可期限内肯定会有大幅增长,所以依靠其强大的专利组合,往往能够达成双方都认可的价码。”

“现在,我们到欧洲、北美去做市场,首先要做这种知识产权的测算、风险评估和机会挖掘,比方说这个知识产权的风险相对大一些,这个产品的报价相对要高一点,以便不时之需。”

即便如此,一些跨国巨头依然认为中国企业不会玩,一上来就漫天要价,最后只能法庭上见。王海波称,在中兴发展初期遇到诉讼时确实有点慌,“手里没货很容易丧失主动权”。但这就是国际游戏的规则,“输了付钱,赢了收钱,但只要有实力,总有扳回战局的机会”。

不过,一切谈判桌上的较量最终还要取决于谈判双方是否具有讨价还价的专利实力。

而专利开发的基础是理论课题研究。2009年,“物联网”这个概念在国内开始变得炙手可热。陈一中(化名)便参加了中兴这个方面的专利研究。据他介绍,从狭义的定义到广义的内涵,从字面的阐述到实际应用场景,从物联网架构的初步认识到搭建物联网示范平台,一步步从无知到简单认知,再到深入掌握和研究,整个过程非常艰难。

“我们在CCSA TC10这个技术点一次性成功立了三个研究课题项目,分别对关键技术各方面进行研究,基本涵盖了关键技术的重要部分,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得多家单位包括运营商在内措手不及,他们说,‘没想到你们在会上提出的这么快’,当时就连运营商都争着想参与到我们的研究课题中。”陈一中说。

对于以上这样的核心技术的申请,中兴正在小心翼翼地进行全方位布局。“我们需要对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通常是在其周围申请一定数量的专利,形成必要的专利组合。”中兴有关人士表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保护核心专利;迷惑对手,增加了对手专利被判无效的可能。据悉,中兴目前在LTE、智能终端和云计算等未来关键技术领域方面,贯彻着这样的布局理念。”

王海波说,除了专利工程师,在中兴的专利团队中有一个角色叫IPR经理,隶属于法务部,他们既要有通讯技术的专业背景,又要懂知识产权法律,分布于一线部门的各个角落,职责就是把创新成果挖掘出来,评审其价值,并根据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专利布局申请专利,最终构建公司的无形资产。目前每一位IPR经理每年要提交上百件专利,而进行的评审则数倍于此。

“每一个申请的专利都有其价值。”王海波表示,“无论是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还是防御性地申请专利,都是有目的性的,没有真正所谓的‘垃圾专利’。”这种专利布局的商战思维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兴的血液,比如当年中兴在还没有立足美国市场的时候,其在美国的专利部署已经开始。

争夺竞争话语权

显然,掌握技术话语权是争夺全球市场的重要战略。“未来我们的全球布局会一直持续下去,尤其在欧美战略市场,投入的专利资源十分丰厚。当然,每个10万元人民币起步的专利申请高额成本,会让我们更注重海外专利战略,挑最有价值的专利去申请。”王海波表示。

今年3月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11年全球专利申请情况,中兴以2826件PCT国际专利超越日本松下,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一位的企业。王海波说,中兴国际专利(申请)累计近10000件,重点分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及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其中,中兴通讯4G LTE基本专利数量已经占到全球通信厂商的7%,充分取得了竞争话语权。

众所周知,在专利战争的背后是商业巨头间对市场的残酷争夺。有人说过,为了狙击中国对手,专利成了跨国公司应对中国企业挑战的最后武器。某国内IT厂商的有关人士曾经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在专利战中的遭遇,“跨国公司派来一个律师,拿着一叠专利诉讼文件,要跟你谈判。双方就得比一比专利实力,要是差不多,那就合作,要是差距太大,就只能交钱。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专利诉讼,没有百十万美元是不行的。”

事实上,对于跨国巨头来说,专利不仅仅是国际市场的准入券,而且也是一门生意。微软和高通这样的技术大佬已经从这样的生意中赚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银。而谷歌的CEO曾明确指出收购摩托罗拉的目标是为了后者庞大的专利群,按照他的说法,谷歌如果想在安卓系统上大获成功,必须具备足够强的抵抗力。

2011年6月,苹果和微软联合黑莓、EMC、爱立信、索尼等4家公司击败了谷歌与英特尔,以45 亿美元的高价拍得了北电网络的6000项专利,平均每项专利价值75万美元。两个月后,谷歌以125亿美元的高价并购摩托罗拉移动部门,一举获得了14600 件认证专利和6700 件申请中的专利。

战略性投入

和IT行业一样,电信行业一直是专利战争爆发的核心地带。这是因为,电信行业的基本要求是互联互通。最初,王海波加入中兴的团队是法务部的知识产权科。“当时我们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做专利申请,员工考核的指标就是每天挖掘了多少个‘案源’。”那时候,王海波们要与研发人员沟通,无缝连接,配合完成一个专利申请。

这种“随机式的专利申请”是中兴专利战略初期的表现。那时,高通以其强大的专利组合要求中兴通讯支付CDMA等一系列专利许可费。2002年10月,王海波开始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规划在次年实施。直到2004年,“专利布局”的概念才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时期的中兴通讯悄悄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资产,而国际对手对此并未在意。王海波说:“这是中兴的一个相对平稳的内在生长阶段。”

2007年,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资产已经积累了庞大的体量,“专利经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此时知识产权的团队在悄悄扩大,从原先的十几人增加到超过100人。各个研发部门中都有专利工程师,主导和推进专利技术的发现与申报。

王海波说,中兴正在制定新版员工知识产权激励办法,未来将加大对员工申请高质量专利的激励力度,而近年来,公司每年在员工个人专利创新激励上投入超过千万元。据悉,中兴每年将10%收入投入研发,近三年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知识产权是有成本的,很多人都说这是有钱人的游戏。”王海波说,“对于全球化的中兴来说,在别的国家申请专利是一个庞大的资本指出,同时每年又要支出维护费用。”

王海波认为,知识产权是一个战略问题,它的收益大多数时候不是体现在知识产权回报是多少,而是体现在市场的机会创造了多少。比如商家在欧美没有知识产权的障碍,客户对其产品的需求度会大幅上升,一但有了知识产权障碍,可能连市场都进不去了,更别说客户需求。这是一个战略性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中兴已在尝试进行知识产权变成一笔盈利的生意。例如,中兴的GoTa技术是全球首个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产品,中兴在多年前就进行了密集的专利布局,并最终向多家国际通讯巨头进行了专利授权。王海波说,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上,中国企业应该少谈一些理想,多谈一些实际的商业问题,因为生意的规则就是如此。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