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萎缩 银行、企业两难

2012-05-22 08:0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蓉萍 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的宁波-舟山港在经历短暂复苏后,再陷萧条。

舟山沈家门小干岛上的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下称“欧华船厂”)算得上当地前五大船厂之一,即使如此,它也面临着订单减少、船价降低的低迷市场状况。在舟山,多数中小船厂一季度都没有订单。而船舶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船舶业新接订单同比下降近一半,手持订单同比下降四分之一,中国中小船厂大面积面临无单可接或停产困境。

联系着这些船厂另一头的银行,感觉到了寒意。工行舟山分行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占其分行信贷余额三成的航运造船业信贷需求急剧下降。数据显示,包括工行舟山分行在内的整个舟山银行业一季度信贷增幅仅为3.42%。

舟山只是一个缩影。在整个浙江,这个中国经济重镇,都在面临着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一现象在全国也都有不同程度地显现,发达地区较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正在减少的信贷需求

舟山是一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以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港口物流业、海洋运输业、船舶修造业以及旅游业等六大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通常一家银行在舟山地区的客户都以上述六大产业的公司为主。而船舶航运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由于新造船市场的持续低迷,造船业竞争日益激烈,船厂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即便欧华船厂依旧拥有订单,它所能接受的预付款底线也从市场好的时候的100%降低到80%、50%、30%、20%甚至15%,它所要面对的,还有金融危机时才碰到过的客户弃船的风险。

上述工行舟山分行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舟山的企业还没有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缓解过来,这些企业在低迷的经济环境中撑个一到两年可以,但撑三到四年就悬了,现在已经到了这个时期。”

浙江恒安水产品食品有限公司专营水产品加工,其销售额中一半用于出口,一半内销,订单的数量也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直保持着低迷,其信贷需求就保持在300万左右,一直没有新的增加,这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在舟山还算是中型规模。

浙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一位负责人则表达得更直接:“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放贷难,贷款贷不出去,经济放缓导致生产性企业和商贸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幅度萎缩。浙江这方面的情况很明显,今年一季度有约70%左右的新增贷款是浙江省外的。”

浙商银行是2004年经银监会批准的全国第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在杭州,70余家分支机构主要在浙江省内,浙江省外仅十几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即便是该行增速最快的贷款业务,即单户贷款余额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其贷款余额2011年比上年增长52.84%,2010年的增速则为106.58%,2009年余额增速为171.93%,很明显,增速也是呈现了同比逐年下降的趋势。

中国银行吉安市分行副行长华宏则表示江西作为中部省份,吉安作为在江西省内的欠发达地区,其信贷需求依然维持着此前的水平,依然有不少基础设施项目需要上马。信贷需求下降的状况在中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并不明显。而离浙江比较近的江苏、福建这两个东部发达省份的信贷需求情况也略好于浙江。

浙江银监局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小微金融服务上确实遇到了很多新的困难。主要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梳理上,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增强。信贷需求下降和经济放缓是相辅相成的。整个发展的速度下来了,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就下来了。小微企业比大中型企业更加敏感。浙江企业家和银行的信心有待加强。”

据他了解到的信息,各家银行普遍反映,目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和同期比较明显降低。

而杭州银行年初开会还在讨论如何解决存款难的问题,到了一季度末,每次开会讨论的主题已经是放贷难了。该行一位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信贷需求下降得非常明显,比如生产电器的、做窗帘的、包工头等等,都受到了影响。”

缩水的不仅仅是银行信贷,还有民间借贷,一季度浙江省民间借贷规模缩水30%,个人借贷缩水50%。央行温州中心支行5月16日宣布,2012年4月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为21.58%,同比下降3.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正在上升的不良率

在经济持续下行趋势中,一些高负债企业资金链紧绷,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根据权威部门数据,去年以来,舟山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反弹。

比如,建行舟山分行今年年初就由于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超过3%的警戒线,小企业贷款审批权一度被上收至省分行。工行舟山分行4月末小企业贷款不良率高达2.47%,甚至高于温州地区整个银行业的1.99%,更是远远高于其工行全行0.82%的不良率水平。舟山的农村合作机构去年以来发生信用事件10起,涉及贷款2.6亿元。

在整个浙江,一些地区产业空心化和资本虚拟化趋势明显,民间借贷相关信用违约风险向银行蔓延,温州地区170家涉及银行授信的出走企业中,因介入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等投资投机领域、涉足民间借贷等导致信贷资金出现危险的超过七成,九成贷款反映为不良。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不良贷款双升。

浙江省银行业的不良率主要集中在外贸等行业。一季度浙江出口增速6.1%,比去年一季度和全年分别回落18.1个和13.8个百分点。

浙商银行舟山分支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船价降低,甚至低于贷款额度了,相当于抵押率超过了100%,这对银行是风险,对船东是负担。航运业的船东,有的停运了,能否还款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是再增加贷款了。但银行如果这个时候抽贷,又无异于雪上加霜。”

浙江企业间三角债务蔓延。企业间贷款拖欠现象较为严重。舟山某政府部门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82.44%的受访企业去年应收账款同比增加,其中28.29%的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底舟山海上工程企业在异地的应收账款约27亿元。同时,大企业占用小企业流动资金现象不断加剧。岱山县一批小型船舶企业为金海重工提供配件,去年以来,由原1个月的贷款清算期调整为3个月,有时甚至更长。

与此同时,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甚至开始“惜贷”。一些国有大行加大了对行业、企业的退出力度,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不景气行业被列入重点退出范围,舟山船舶、海运业名列其中,从各行的退出企业名录看,小企业首当其冲。

重建银企关系

多位银行业人士感叹,目前已经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到了银行放贷难了。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浙江地区的信用环境。企业间、银企间信任感有所弱化,浙江企业家信心指数逐季下降,企业不想借款、银行不敢放款或者说压根找不到有有效需求的优质客户,放不出去款。

今年一季度,浙江不少商业银行出现了企业贷款到期不再续贷的现象。上述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估算,不少银行贷款到期后有30%~40%左右因为没有信心或者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而不再续贷。重建整个市场的信用环境和银企之间的信任关系迫在眉睫。

银行正在通过各种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浙江银监局大力鼓励银行创新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推行贷款到期前重新授信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适度延长贷款期限,无需重新签订借款、担保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等做法,力争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到期与续贷的无缝对接,避免产生不合理的转贷需求,并进一步压缩短期高息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同时在风控技术上防止掩盖不良等道德风险。

目前在浙江省内,已有21家银行创新推出“循环授信、随借随还”、“宽限期还本付息贷”、“三年贷”、“年审制”等41款还款方式创新产品。

一些前期生产周期较长、后期回款较集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到期也存在还贷资金筹措的压力。传统的贷款转贷过程是“先还后贷”,贷款到期前需先筹集资金归还贷款。但不少小企业因市场变化,还款压力大,往往通过民间借贷作为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不少企业还涉及高利贷。

华夏银行绍兴分行于4月份正式推出小微企业年审制贷款。小微企业年审制贷款业务,是指银行为小微企业客户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在授信期间贷款到期前对其授信年审。对通过年审的,无需归还贷款、无需签订新的《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即可自动延长贷款期限。

为了解决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回款周期的不匹配,浙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杭州分行突破了此前流动资金贷款通常采用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的传统做法,向能够提供抵押物,有中期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发放期限最长可达三年、按月(季)付息、到期还本的贷款。如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根据杭州世纪之星假日酒店前期装修投入大、资金回笼周期较长的特点,发放三年期流动资金贷款340万元,企业以每月经营回笼的营业额按月还本付息。建行浙江分行针对暂时性“安全”资金缺口适度延长贷款期限。另外,台州银行、邮储银行等创新推出了还款计划定制模式,为单个企业设计还款模式,增加灵活性。

上述浙江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说,浙江地区银行业适当提高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建立健全细化、可操作的小微企业信贷尽责免责制度。

低迷的信贷需求使得宽松的资金和信贷已经无法全面解决企业的问题了,企业的问题已经不是扩大再生产使用资金的问题了,而是在现在的资金和条件下如何更高效率地利用资金实现需要的产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