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变成鸡罐头

罗四鸰2012-06-16 22:16

 

罗四鸰 
传说中,早餐能轻松吞下12颗鸡蛋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怎么变成素食者的? 
1906年春天,白宫,大胃王罗斯福一边吃早餐,一边看小说。突然,总统一声怪叫,一条未吃完的香肠从窗户飞出去,砸在路过的参议员比夫里脑袋上,联想起前任总统麦金莱遭暗杀的事儿,参议员冲入餐厅,只见总统先生正使劲往外扔着罐装香肠。 
这件事后,罗斯福总统成了一位素食者。可,到底是什么把这位做过西部牛仔、当过代理警长、追过逃犯的美国总统吓着了。答案是,他手中的小说——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 
原来,总统先生吃香肠的时候,正好看到《屠场》中对芝加哥某肉类食品加工厂的描写:“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块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 
当时,美国处于历史的分水岭——在分水岭的一边,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在分水岭的另一边,是现代的美国,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国家,社会问题百出,官商结合,贫富分化极其严重,铁路、制造业等事故频繁,劳资矛盾问题尖锐,童工问题严重。可怕的是,几乎全世界的假冒伪劣以及过期的药品食品似乎都跑到了美国,当时一位诗人兼医生霍尔姆斯对此说道:“我坚信,如果把我们今天使用的所有的药物全部倒入海里,那样会对人类的健康更有益,但是却会把海里的鱼统统害死。” 
对彼时的美国来说,食品安全与今天的中国一样,着实是个大问题。其实,150年前,美国也曾有“毒奶粉”。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量人口涌入纽约,牛奶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增加产奶量,饲养者给乳牛喂食酒厂的酒糟,刺激乳牛产奶。这些乳牛成群地关在窄小肮脏的牛圈里,浑身是病,饲养者不闻不问,以这些病牛所产的奶供应市场。后来,为了得到更多的牛奶,制造商开始掺假,他们将污水、臭蛋、淀粉等各种杂物掺入本就有问题的奶中,并按比例兑入石膏、蜂蜜和其他药物,清除掺假带来的异色、异味。据当时的报道,一年里,因为饮用这种毒牛奶死亡的儿童达8000多名。 
而,辛克莱的《屠场》正是当时美国食品安全的一个侧影,这本小说直接促成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Federal Drug and Food Administra-tion)的成立,让美国人民从此可以享用安全食品。 
对中国人来说,辛克莱的名字并不陌生。1928年,冯乃超摘译了辛克莱的《拜金主义》,此后十年间,辛克莱的小说、戏剧、社会学著作,乃至论文、随笔、诗歌、散文滚滚而来,仅郭沫若在1928年到1930年期间,便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辛克莱小说,其中便有《屠场》。 
从文学角度看,今天的读者可能不会太欣赏辛克莱,他强调艺术即宣传,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斗争性等,让人很难提起兴趣,甚至《屠场》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亦略显粗糙暴力。 
不过,正如萧伯纳所说:“到了将来,当人们想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时,他们只要去读读辛克莱的小说便会一目了然了。”辛克莱的小说作为社会学读本很合适,对这点他本人也非常得意,他在自传中谈到《屠场》的写作时,掩饰不住自己的骄傲,说:“我到那里,在人们中间整整住了七周。……我总是晚上坐在他们家里,与他们促膝谈心。而到白天,他们又总是愿意放下手中活,带我四处参观,不管我要到哪里他们都愿带我去。我了解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不仅仅与工人及其家人交谈,同时还与老板、监工、巡夜人、酒店老板、警察、医生、律师、商人、政客、牧师及社会福利工作者等都有所接触。……《屠场》里的材料就像一部统计册一样拥有权威性。” 
《屠场》的故事,发生在1904年9月,芝加哥屠宰场发生罢工,辛克莱在一本名叫《理智的呼唤》的杂志上,为罢工工人写了篇文章,表示对工人的同情,广受工人欢迎。之后,《理智的呼唤》杂志赞助他500美元,让他到屠宰场住一段时间。辛克莱在芝加哥屠宰场和工人们一起住了七个星期,看见、听到许多耸人听闻的事情。他回到新泽西家中,花了九个月写成《屠场》,将肉类加工业令人作呕的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曝光。“那些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上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起,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的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末混在一起,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结核细菌。仓库里污水横流,老鼠乱跑,毒死的老鼠连同作为毒饵的面包和肉一起铲进一个大漏斗绞肉机去做香肠……”他甚至在小说中写到,在油槽间干活的工人一旦掉进那些敞口的油桶,“往往多日不被察觉,直到他们的残骸最后被制成‘德拉姆公司纯净牛脂’行销世间。”这就是罗斯福总统嘴里的香肠飞出窗外的原因!《屠场》还没有连载完便引起轰动,可出版却并不顺利,先后有5家出版社拒绝出版单行本,因为作者不愿意删除其中某些部分。最后,辛克莱干脆自己掏腰包出版这本小说,出版社还派人到芝加哥屠宰场进行调查,证实辛克莱描写的一切并非夸大其词,才同意出版该书。后来,《屠场》编辑写道:“我获得了一枚肉食监督的证章,这样我就进人了肉罐头帝国,我日夜徘徊在令人作呕的气味当中,亲眼看到了辛克莱所没有看到的内幕。”当时报纸上甚至还刊登了一首“童谣”:“玛丽有只小羔羊,一天看到它病了,用船装到罐头厂,贴上标签罐装鸡”来讽刺当时的食品问题。《屠场》一出,白宫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如雪花纷飞,强烈要求总统采取措施。同时,辛克莱遭到狠毒的攻击,当时的牛肉托拉斯称《屠场》是神经不正常的人写的拙劣作品,肉食工业资本家请人写文章诋毁辛克莱,还有肉类加工商企图贿赂辛克莱。 
作为深有感触的读者,罗斯福看完小说后,立即约见了辛克莱,并两次派人前往芝加哥进行实地调查。在总统的亲自监督下,调查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罗斯福以调查报告来威胁国会,立即通过《肉类检查法》和《食品与药物法》,否则他便公布报告,由国会承担危害美国肉类产品出口的责任。国会不得不做出反应。1906年6月,《屠场》发表4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肉类检查法》和《食品与药物法》,并建立了以化学家Wiley博士为首的11位专家组成的检查小组,这便是FDA的雏形。 
可以说,正是辛克莱的小说《屠场》改写了美国食品安全史。

by罗四鸰

 

作者: [美] 厄普顿·辛克莱
译者: 薄景山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出版年:2010年1月

传说中,早餐能轻松吞下12颗鸡蛋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怎么变成素食者的?

1906年春天,白宫,大胃王罗斯福一边吃早餐,一边看小说。突然,总统一声怪叫,一条未吃完的香肠从窗户飞出去,砸在路过的参议员比夫里脑袋上,联想起前任总统麦金莱遭暗杀的事儿,参议员冲入餐厅,只见总统先生正使劲往外扔着罐装香肠。

这件事后,罗斯福总统成了一位素食者。可,到底是什么把这位做过西部牛仔、当过代理警长、追过逃犯的美国总统吓着了。答案是,他手中的小说——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

原来,总统先生吃香肠的时候,正好看到《屠场》中对芝加哥某肉类食品加工厂的描写:“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块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 

当时,美国处于历史的分水岭——在分水岭的一边,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在分水岭的另一边,是现代的美国,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国家,社会问题百出,官商结合,贫富分化极其严重,铁路、制造业等事故频繁,劳资矛盾问题尖锐,童工问题严重。可怕的是,几乎全世界的假冒伪劣以及过期的药品食品似乎都跑到了美国,当时一位诗人兼医生霍尔姆斯对此说道:“我坚信,如果把我们今天使用的所有的药物全部倒入海里,那样会对人类的健康更有益,但是却会把海里的鱼统统害死。” 

对彼时的美国来说,食品安全与今天的中国一样,着实是个大问题。其实,150年前,美国也曾有“毒奶粉”。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量人口涌入纽约,牛奶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增加产奶量,饲养者给乳牛喂食酒厂的酒糟,刺激乳牛产奶。这些乳牛成群地关在窄小肮脏的牛圈里,浑身是病,饲养者不闻不问,以这些病牛所产的奶供应市场。后来,为了得到更多的牛奶,制造商开始掺假,他们将污水、臭蛋、淀粉等各种杂物掺入本就有问题的奶中,并按比例兑入石膏、蜂蜜和其他药物,清除掺假带来的异色、异味。据当时的报道,一年里,因为饮用这种毒牛奶死亡的儿童达8000多名。 
      而,辛克莱的《屠场》正是当时美国食品安全的一个侧影,这本小说直接促成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Federal Drug and Food Administra-tion)的成立,让美国人民从此可以享用安全食品。

对中国人来说,辛克莱的名字并不陌生。1928年,冯乃超摘译了辛克莱的《拜金主义》,此后十年间,辛克莱的小说、戏剧、社会学著作,乃至论文、随笔、诗歌、散文滚滚而来,仅郭沫若在1928年到1930年期间,便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辛克莱小说,其中便有《屠场》。

从文学角度看,今天的读者可能不会太欣赏辛克莱,他强调艺术即宣传,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斗争性等,让人很难提起兴趣,甚至《屠场》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亦略显粗糙暴力。

不过,正如萧伯纳所说:“到了将来,当人们想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时,他们只要去读读辛克莱的小说便会一目了然了。”辛克莱的小说作为社会学读本很合适,对这点他本人也非常得意,他在自传中谈到《屠场》的写作时,掩饰不住自己的骄傲,说:“我到那里,在人们中间整整住了七周。……我总是晚上坐在他们家里,与他们促膝谈心。而到白天,他们又总是愿意放下手中活,带我四处参观,不管我要到哪里他们都愿带我去。我了解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不仅仅与工人及其家人交谈,同时还与老板、监工、巡夜人、酒店老板、警察、医生、律师、商人、政客、牧师及社会福利工作者等都有所接触。……《屠场》里的材料就像一部统计册一样拥有权威性。” 

《屠场》的故事,发生在1904年9月,芝加哥屠宰场发生罢工,辛克莱在一本名叫《理智的呼唤》的杂志上,为罢工工人写了篇文章,表示对工人的同情,广受工人欢迎。之后,《理智的呼唤》杂志赞助他500美元,让他到屠宰场住一段时间。辛克莱在芝加哥屠宰场和工人们一起住了七个星期,看见、听到许多耸人听闻的事情。他回到新泽西家中,花了九个月写成《屠场》,将肉类加工业令人作呕的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曝光。“那些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上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起,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的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末混在一起,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结核细菌。仓库里污水横流,老鼠乱跑,毒死的老鼠连同作为毒饵的面包和肉一起铲进一个大漏斗绞肉机去做香肠……”他甚至在小说中写到,在油槽间干活的工人一旦掉进那些敞口的油桶,“往往多日不被察觉,直到他们的残骸最后被制成‘德拉姆公司纯净牛脂’行销世间。”这就是罗斯福总统嘴里的香肠飞出窗外的原因!

《屠场》还没有连载完便引起轰动,可出版却并不顺利,先后有5家出版社拒绝出版单行本,因为作者不愿意删除其中某些部分。最后,辛克莱干脆自己掏腰包出版这本小说,出版社还派人到芝加哥屠宰场进行调查,证实辛克莱描写的一切并非夸大其词,才同意出版该书。后来,《屠场》编辑写道:“我获得了一枚肉食监督的证章,这样我就进人了肉罐头帝国,我日夜徘徊在令人作呕的气味当中,亲眼看到了辛克莱所没有看到的内幕。”当时报纸上甚至还刊登了一首“童谣”:“玛丽有只小羔羊,一天看到它病了,用船装到罐头厂,贴上标签罐装鸡”来讽刺当时的食品问题。

《屠场》一出,白宫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如雪花纷飞,强烈要求总统采取措施。同时,辛克莱遭到狠毒的攻击,当时的牛肉托拉斯称《屠场》是神经不正常的人写的拙劣作品,肉食工业资本家请人写文章诋毁辛克莱,还有肉类加工商企图贿赂辛克莱。

作为深有感触的读者,罗斯福看完小说后,立即约见了辛克莱,并两次派人前往芝加哥进行实地调查。在总统的亲自监督下,调查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罗斯福以调查报告来威胁国会,立即通过《肉类检查法》和《食品与药物法》,否则他便公布报告,由国会承担危害美国肉类产品出口的责任。国会不得不做出反应。1906年6月,《屠场》发表4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肉类检查法》和《食品与药物法》,并建立了以化学家Wiley博士为首的11位专家组成的检查小组,这便是FDA的雏形。

可以说,正是辛克莱的小说《屠场》改写了美国食品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