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到桃花源

白墨2012-06-17 23:09

 

白墨 
湖南湘西的土地,世代的传统生活如今天翻地覆。家乡变了,世代在这里居住的人变了。临水靠山的传统生活被水坝重整。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凤凰,商业盛行,都市人带着浪漫的想象来追求往日的宁静,最终发现这里只是都市生活粗俗的复制。“大跃进时期,两岸的那些近千年、百年的老树都被砍光了,五十多年过去,现在的树才渐渐长好了。”掌船的张师傅介绍道。 
60岁的张师傅,一头浓密的黑发,面容平和、精神矍铄,开着一艘8吨重的机动客船,可以载30多人,每天从沅江下游的凌津滩大坝开到五强溪镇,47公里的水路,要走近4个小时。两轮客船对开,一来一回,就是一天。沿途遇到村子就靠岸停下,下客或者上客。新上的乘客会拿着三米的长竿顶着岸边,船慢慢后退,又继续往前开起来。客人熟悉地跟张师傅闲聊,不用说地方,不用问价格。行船许久,每个客人的面孔、地址他都记得。他和他的船,载着沿途的乘客出行,如今成了这条水路唯一的短途交通工具。 
张师傅18岁开始跟着父亲行船,到如今已经整整42年。少年时,就跟着父亲跑水运,从沅水载着沿岸盛产的桐油、湘茶、竹子等货物,一路船行千里,从沅水过洞庭湖,至长江,到武汉、上海,卸下货,再原路返回。漫长的水路,平均每天赚20块钱。他知道这条江的每个险滩,冬天的枯水期,记得在江里拉着冰冷的绳子,或者众人肩扛着船走一路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沿途的公路畅通,货物减少,加上父亲年迈,张师傅停了货运,买了如今这条客船,每日开船载客,一晃十几年。驾驶室的一角,散着几盘磁带和一个老式的录音机。一路的湘西,就如这老式的录音机。这片古老的土地被现代渗透,然后被时代遗忘。 
江上浓雾弥漫,雾气紧贴着水面飘动、蔓延,笼罩了远处的山,只露出半截黛青色的山顶,江水与阴沉的天空相连,在这雾气里山水浑然一体。江面除了这一艘船的乘客,一个人都没有,曾经热闹的沅江,水手、农妇、炊烟、吊脚楼都消失在历史里,如今两岸寂寥而落寞。 
船过兴隆村,想象沈从文当年同样在这个村外看到的景色。我寻着《湘行散记》的路线一路辗转坐车来到沅水。这片山水,千百年以其艰难险阻阻挡着外界的侵入。1934年年初,沈从文从北京南下三千里,再向西北行四百里到常德,从常德的桃源坐船,开始了一个月漫长而艰难的归家之路。 
归途有时比抵达更让人记忆犹新。湖南作家凌宇的《沈从文传》里记录着,82岁的沈从文卧病在床,沅陵一位青年作家造访,想到湘西的情景时,沈从文激动地说,“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竟挣扎着从床上站了起来。“我感觉得到,我的船是在轻轻的,轻轻的摇动。这正同摇篮一样,把人摇得安眠,梦也十分平和。”读到沈从文给他夫人张兆和信里的这段文字,船发动机的嗡鸣声在耳畔,像一个现实的讽刺,沅水的摇动和安详,如今只是一个梦境。 
凌津滩水电站是沅水干流最下游的一个水电站,1996年大坝建成后把下游的水位抬高了50多米,沈从文曾经看到的“水则透明如无物”,水底各色各样的石头,险滩,拉船的船夫都已消失,如今只有两岸的绿树青山,还有开这班船的张师傅还记录着昨日沅水的静与动。 
这条江养育了张师傅和祖先几辈人,也造就了一批淘金致富的幸运儿。张师傅说,他父辈一代都知道沅水里有金砂,由于技术的原因,一直无法大规模淘金。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技术的先进,淘金的船在江面一艘艘多起来。张师傅看着幸运儿发了财,带着妻儿与财产远离故土。张师傅也淘过金,但他不属于幸运儿。十几年后,江里早已没了致富的梦。随之而来的,是青壮劳力的远离,他们去更远的都市继续淘金梦。然而都市如此现实,幸运儿依旧寥寥无几。 
父亲体力不支,张师傅就开始开着船,每天8点从五强溪出发,12点到凌津滩,然后再返回。每个月有20天在船上吃住,为了省下回家的30多元油费。他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业,在不远的沅陵市做了公务员,娶妻生子,远离了祖辈世代轮替的水手生活。 
船在柳林杈拐弯,沈从文来的时候,这里是冬天。“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的。气派大方而又秀丽……千家积雪,高山皆作紫色,梳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这气派大方的地方,大概因为河水拐弯,江面突然变得更宽阔起来,横亘在山与水间,水面倒映着山,一段在左,一段在右,间或的穿插着村庄或者独在绿林里的房子。船在不断的上客与下客间,就到了五强溪镇。 
五强溪是移民新建的集镇,靠近五强溪水电站,这座电站早在1952年便开始勘测筹建,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动工又停工,1993年开始筹备,1994年底初步建成。两座先后建成的大坝,把沅江干流清晰的截成三段,像一个高低层次的阶梯,五强溪大坝的蓄水位是108米,凌津滩大坝是50米,从凌津滩往下游,水位常年十几米。如果从天空俯视如今沅水的景色,是如何突兀。 
在五强溪码头等船,眼前的江面波光粼粼,两岸青山依旧夹着绿水,但绿水,由于100多米的水位,看上去像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夹在一群秀丽的姑娘间,突兀而丑陋。但这大坝控制着沅水93%的流域面积,改变了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世代的传统生活。 
我坐在船舱里晒着太阳,两岸的江景从眼前飞过,水景和山景已然平淡无奇。如果没有沈从文,我恐怕体会不到一条江如何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目不识丁的沈从文当年鼓足勇气追寻写作的道路。在这片残骸般的山水里,往日的宁静、勇气、淳朴,如今只存在于沈从文的文字里。“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在历史上,沅水就因其交通不便而与中原的文化、文明隔绝,1984年,美国学者H.R.斯通贝克曾经到过这片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一个对历史毫无负担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深深地植根于自然”。后来,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被征服,又起义。在更多的时间里,当历代枭雄逐鹿中原,拼杀得有声有色时,湘西只是戏剧舞台外的看客,只有强者抢占了金銮殿,坐稳了皇帝宝座,想起“不服王法”的“蛮族”时,才会送“戏”下乡,遣王师与南方“蛮族”会猎与五溪。 
这片土地一直以其热情、爽直、重信义而闻名,或许因水而柔,而豁达,从不恃强凌弱,充满了原始古朴的人间温情。在1934年的初冬,行走在船上的沈从文有过类似的感悟。“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有不高兴,为了船搁浅,为了太冷太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篷,为了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个人,但与我们都市上的所谓‘人’却相离多远!” 
现代化的中国把都市的生活和理念烙在每个人的梦里。人们因为大坝而失去了他们依靠的土地与江水生活,城市化、城镇化在这里不断上演。他们中也有人从此远离故土,投入都市无根无靠的生活。 
沅江在沅陵市与酋水汇合,前者黄色的河水与酋水绿色的透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路到酋水上游的凤滩水电站,然后坐小渔船,行十几公里,便到了一处峡湾,两边碧水青山,人贴着河水前行,到一个拐角,前面好像没有路了,然而拐过去,又是一面开阔的河水。如此反复,像千年前陶渊明写的那样,“忘路之远近”,到了码头,船停,再搭面包车,走十几里路,才看到住户。 
这里是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西端。河流侵蚀切割着这里的岩石,一条几十里的溪流从1400多米的高山一路顺流而下,河流在有落差和巨石间湍急的奔腾,河水清晰明澈。在河流的中段,几十幢吊脚楼临水而建,房屋古朴典雅。 
百年前,小溪村民的祖先,因战乱而跋山涉水走到这里,看到几十里溪流纵贯山林,于是安居这里,平整土地,伐木造房,开垦荒地,引泉入家,平静、祥和、健康,无忧生活,世代如此,怡然自得。 
如若人们千百年都在追求、希翼的“桃花源”只存在于想象中,那今天的小溪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了,这里远离都市,交通不便,没有网络,古朴自然。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湘西人本真里美好的一面,诚信、忠义、质朴、笑容,每家每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灵堂,“天地君亲师位”,“金炉不断千年火,五盏常明万岁灯”。天,土地,君主,祖辈,师傅,自然,各司其位,社会太平。 
可如若我们都市人真到这世外桃源生活,我们会得到哪些?失去哪些?山泉流入百姓家,空气清新,自己的菜地,欲望降到最低,得到也最低,而我们自身,劳作强身,鸡鸣而起,日落而息。这里没有雇佣与被剥削,每个人为自己而生活,为家庭而活,而信仰、敬重的祖先而活。 
岁月很难在小溪村民的脸上驻足,半山上一位老奶奶坐在屋前,卖着何首乌等草药,她自然的笑,欢快的说话,只有皱纹和牙齿暴露了她的年迈。 
我们总是痛恨都市生活,虚无,劳累,拥挤,艰辛,出卖灵魂,我们异化自己,也被商业文明异化。我们在便捷,舒适,折磨,欲望与绝望的边缘,长久窒息,偶得轻松;我们愁眉苦脸,举足无措,我们想挣扎,摆脱,但都市生活教会我们的信仰和力量,是难以摆脱这一切。这像一个精心的骗局,但又严丝合缝,齿轮紧密咬合,我们的心灵和头脑告诉我们,这一切可以摆脱,但清静之地在哪里? 
我们有多少种怪病,身体和心理。像沈从文借口三三说的:你们都市人净生些怪病。现代的医学赋予我们更多对身体的了解和治愈,但也是现代社会,以更多的污染、毒害侵蚀我们的身体。我们到底是在进步还是退化? 
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都市生活?汽车、地铁代替了脚步,六车道压缩了步行街,汽车尾气、煤炭与石油代替了清新的空气,碱性水代替了自然、爽口的山泉与地下水,如若没有现代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安居乐业?用我们自己的智慧盖起自己的房屋,布置房间,而不是把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精力,都倾注到一间房屋里。 
在小溪百里之外,经过一片尘土飞扬的土路,眼前就是一片平整的公路,几十根连片巨大的柱子伫立在山间,这是专为通凤凰而修的高速路。实际凤凰的热潮远超出想象,古城的每个街道都挤满了人,姑娘们穿着花裙子,流浪歌手在桥洞下唱歌,小摊贩们卖着在每一个旅游地随处可见的纪念品,夜晚酒吧里表演着粗俗的演出、艳舞,和这千年古镇格格不入,那些老旧的房屋,吊脚楼在这喧嚣吵闹里,显得格格不入,仿佛他们成了外来者。城市激情四射,却无关心灵,与智慧和精致优雅的品位格格不入。这里的山水、民生、历史与文化如今天翻地覆,当地人的眼里退却了湘西人本有的好客与热情,取代的是冷漠、逐利。 
远离这片土地,脑海里留下的,想起书沈从文写的:“其实中国目前有什么作品值得一读?作家从山海培养,实在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努力。你不怕山险水险,将来总得来内地看看,你所看到的也许比一生所读过的书还好。”如今,大概正好相反吧。

by白墨

湖南湘西的土地,世代的传统生活如今天翻地覆。家乡变了,世代在这里居住的人变了。临水靠山的传统生活被水坝重整。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凤凰,商业盛行,都市人带着浪漫的想象来追求往日的宁静,最终发现这里只是都市生活粗俗的复制。

“大跃进时期,两岸的那些近千年、百年的老树都被砍光了,五十多年过去,现在的树才渐渐长好了。”掌船的张师傅介绍道。

60岁的张师傅,一头浓密的黑发,面容平和、精神矍铄,开着一艘8吨重的机动客船,可以载30多人,每天从沅江下游的凌津滩大坝开到五强溪镇,47公里的水路,要走近4个小时。两轮客船对开,一来一回,就是一天。沿途遇到村子就靠岸停下,下客或者上客。新上的乘客会拿着三米的长竿顶着岸边,船慢慢后退,又继续往前开起来。客人熟悉地跟张师傅闲聊,不用说地方,不用问价格。行船许久,每个客人的面孔、地址他都记得。他和他的船,载着沿途的乘客出行,如今成了这条水路唯一的短途交通工具。

张师傅18岁开始跟着父亲行船,到如今已经整整42年。少年时,就跟着父亲跑水运,从沅水载着沿岸盛产的桐油、湘茶、竹子等货物,一路船行千里,从沅水过洞庭湖,至长江,到武汉、上海,卸下货,再原路返回。漫长的水路,平均每天赚20块钱。他知道这条江的每个险滩,冬天的枯水期,记得在江里拉着冰冷的绳子,或者众人肩扛着船走一路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沿途的公路畅通,货物减少,加上父亲年迈,张师傅停了货运,买了如今这条客船,每日开船载客,一晃十几年。驾驶室的一角,散着几盘磁带和一个老式的录音机。一路的湘西,就如这老式的录音机。这片古老的土地被现代渗透,然后被时代遗忘。

江上浓雾弥漫,雾气紧贴着水面飘动、蔓延,笼罩了远处的山,只露出半截黛青色的山顶,江水与阴沉的天空相连,在这雾气里山水浑然一体。江面除了这一艘船的乘客,一个人都没有,曾经热闹的沅江,水手、农妇、炊烟、吊脚楼都消失在历史里,如今两岸寂寥而落寞。

船过兴隆村,想象沈从文当年同样在这个村外看到的景色。我寻着《湘行散记》的路线一路辗转坐车来到沅水。这片山水,千百年以其艰难险阻阻挡着外界的侵入。1934年年初,沈从文从北京南下三千里,再向西北行四百里到常德,从常德的桃源坐船,开始了一个月漫长而艰难的归家之路。

归途有时比抵达更让人记忆犹新。湖南作家凌宇的《沈从文传》里记录着,82岁的沈从文卧病在床,沅陵一位青年作家造访,想到湘西的情景时,沈从文激动地说,“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竟挣扎着从床上站了起来。

“我感觉得到,我的船是在轻轻的,轻轻的摇动。这正同摇篮一样,把人摇得安眠,梦也十分平和。”读到沈从文给他夫人张兆和信里的这段文字,船发动机的嗡鸣声在耳畔,像一个现实的讽刺,沅水的摇动和安详,如今只是一个梦境。

凌津滩水电站是沅水干流最下游的一个水电站,1996年大坝建成后把下游的水位抬高了50多米,沈从文曾经看到的“水则透明如无物”,水底各色各样的石头,险滩,拉船的船夫都已消失,如今只有两岸的绿树青山,还有开这班船的张师傅还记录着昨日沅水的静与动。

这条江养育了张师傅和祖先几辈人,也造就了一批淘金致富的幸运儿。张师傅说,他父辈一代都知道沅水里有金砂,由于技术的原因,一直无法大规模淘金。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技术的先进,淘金的船在江面一艘艘多起来。张师傅看着幸运儿发了财,带着妻儿与财产远离故土。张师傅也淘过金,但他不属于幸运儿。十几年后,江里早已没了致富的梦。随之而来的,是青壮劳力的远离,他们去更远的都市继续淘金梦。然而都市如此现实,幸运儿依旧寥寥无几。

父亲体力不支,张师傅就开始开着船,每天8点从五强溪出发,12点到凌津滩,然后再返回。每个月有20天在船上吃住,为了省下回家的30多元油费。他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业,在不远的沅陵市做了公务员,娶妻生子,远离了祖辈世代轮替的水手生活。 

船在柳林杈拐弯,沈从文来的时候,这里是冬天。“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的。气派大方而又秀丽……千家积雪,高山皆作紫色,梳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这气派大方的地方,大概因为河水拐弯,江面突然变得更宽阔起来,横亘在山与水间,水面倒映着山,一段在左,一段在右,间或的穿插着村庄或者独在绿林里的房子。船在不断的上客与下客间,就到了五强溪镇。

五强溪是移民新建的集镇,靠近五强溪水电站,这座电站早在1952年便开始勘测筹建,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动工又停工,1993年开始筹备,1994年底初步建成。两座先后建成的大坝,把沅江干流清晰的截成三段,像一个高低层次的阶梯,五强溪大坝的蓄水位是108米,凌津滩大坝是50米,从凌津滩往下游,水位常年十几米。如果从天空俯视如今沅水的景色,是如何突兀。

在五强溪码头等船,眼前的江面波光粼粼,两岸青山依旧夹着绿水,但绿水,由于100多米的水位,看上去像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夹在一群秀丽的姑娘间,突兀而丑陋。但这大坝控制着沅水93%的流域面积,改变了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世代的传统生活。

我坐在船舱里晒着太阳,两岸的江景从眼前飞过,水景和山景已然平淡无奇。如果没有沈从文,我恐怕体会不到一条江如何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目不识丁的沈从文当年鼓足勇气追寻写作的道路。在这片残骸般的山水里,往日的宁静、勇气、淳朴,如今只存在于沈从文的文字里。“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在历史上,沅水就因其交通不便而与中原的文化、文明隔绝,1984年,美国学者H.R.斯通贝克曾经到过这片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一个对历史毫无负担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深深地植根于自然”。后来,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被征服,又起义。在更多的时间里,当历代枭雄逐鹿中原,拼杀得有声有色时,湘西只是戏剧舞台外的看客,只有强者抢占了金銮殿,坐稳了皇帝宝座,想起“不服王法”的“蛮族”时,才会送“戏”下乡,遣王师与南方“蛮族”会猎与五溪。

这片土地一直以其热情、爽直、重信义而闻名,或许因水而柔,而豁达,从不恃强凌弱,充满了原始古朴的人间温情。在1934年的初冬,行走在船上的沈从文有过类似的感悟。“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有不高兴,为了船搁浅,为了太冷太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篷,为了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个人,但与我们都市上的所谓‘人’却相离多远!”

现代化的中国把都市的生活和理念烙在每个人的梦里。人们因为大坝而失去了他们依靠的土地与江水生活,城市化、城镇化在这里不断上演。他们中也有人从此远离故土,投入都市无根无靠的生活。

沅江在沅陵市与酋水汇合,前者黄色的河水与酋水绿色的透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路到酋水上游的凤滩水电站,然后坐小渔船,行十几公里,便到了一处峡湾,两边碧水青山,人贴着河水前行,到一个拐角,前面好像没有路了,然而拐过去,又是一面开阔的河水。如此反复,像千年前陶渊明写的那样,“忘路之远近”,到了码头,船停,再搭面包车,走十几里路,才看到住户。

这里是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西端。河流侵蚀切割着这里的岩石,一条几十里的溪流从1400多米的高山一路顺流而下,河流在有落差和巨石间湍急的奔腾,河水清晰明澈。在河流的中段,几十幢吊脚楼临水而建,房屋古朴典雅。

百年前,小溪村民的祖先,因战乱而跋山涉水走到这里,看到几十里溪流纵贯山林,于是安居这里,平整土地,伐木造房,开垦荒地,引泉入家,平静、祥和、健康,无忧生活,世代如此,怡然自得。

如若人们千百年都在追求、希翼的“桃花源”只存在于想象中,那今天的小溪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了,这里远离都市,交通不便,没有网络,古朴自然。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湘西人本真里美好的一面,诚信、忠义、质朴、笑容,每家每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灵堂,“天地君亲师位”,“金炉不断千年火,五盏常明万岁灯”。天,土地,君主,祖辈,师傅,自然,各司其位,社会太平。   可如若我们都市人真到这世外桃源生活,我们会得到哪些?失去哪些?山泉流入百姓家,空气清新,自己的菜地,欲望降到最低,得到也最低,而我们自身,劳作强身,鸡鸣而起,日落而息。这里没有雇佣与被剥削,每个人为自己而生活,为家庭而活,而信仰、敬重的祖先而活。      岁月很难在小溪村民的脸上驻足,半山上一位老奶奶坐在屋前,卖着何首乌等草药,她自然的笑,欢快的说话,只有皱纹和牙齿暴露了她的年迈。

我们总是痛恨都市生活,虚无,劳累,拥挤,艰辛,出卖灵魂,我们异化自己,也被商业文明异化。我们在便捷,舒适,折磨,欲望与绝望的边缘,长久窒息,偶得轻松;我们愁眉苦脸,举足无措,我们想挣扎,摆脱,但都市生活教会我们的信仰和力量,是难以摆脱这一切。这像一个精心的骗局,但又严丝合缝,齿轮紧密咬合,我们的心灵和头脑告诉我们,这一切可以摆脱,但清静之地在哪里?

我们有多少种怪病,身体和心理。像沈从文借口三三说的:你们都市人净生些怪病。现代的医学赋予我们更多对身体的了解和治愈,但也是现代社会,以更多的污染、毒害侵蚀我们的身体。我们到底是在进步还是退化?

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都市生活?汽车、地铁代替了脚步,六车道压缩了步行街,汽车尾气、煤炭与石油代替了清新的空气,碱性水代替了自然、爽口的山泉与地下水,如若没有现代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安居乐业?用我们自己的智慧盖起自己的房屋,布置房间,而不是把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精力,都倾注到一间房屋里。

在小溪百里之外,经过一片尘土飞扬的土路,眼前就是一片平整的公路,几十根连片巨大的柱子伫立在山间,这是专为通凤凰而修的高速路。实际凤凰的热潮远超出想象,古城的每个街道都挤满了人,姑娘们穿着花裙子,流浪歌手在桥洞下唱歌,小摊贩们卖着在每一个旅游地随处可见的纪念品,夜晚酒吧里表演着粗俗的演出、艳舞,和这千年古镇格格不入,那些老旧的房屋,吊脚楼在这喧嚣吵闹里,显得格格不入,仿佛他们成了外来者。城市激情四射,却无关心灵,与智慧和精致优雅的品位格格不入。这里的山水、民生、历史与文化如今天翻地覆,当地人的眼里退却了湘西人本有的好客与热情,取代的是冷漠、逐利。

远离这片土地,脑海里留下的,想起书沈从文写的:“其实中国目前有什么作品值得一读?作家从山海培养,实在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努力。你不怕山险水险,将来总得来内地看看,你所看到的也许比一生所读过的书还好。”如今,大概正好相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