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子的迷途

高星2012-06-18 10:59

 

高星 
我从狗子手中接过《迷途——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2》(下文简称《独白2》)随手翻阅,他坐在我对面喝着啤酒。在我面前,文本的狗子和现实的狗子交叠在一起。到底哪个狗子更真实?窗外的细雨给路灯与车灯罩上暧昧的色调,一只黄鼠狼从我脑海中的街道悄然穿过。在餐厅无影灯般的光线下,我和狗子尴尬对坐,我的身体好像变成了印在纸上的字。 
狗子是个一直在写处女作的小说家,永远用第一人称写自传式的小说,他自己也说:“我只会写身边的人和事,而且好像只会用第一人称的我。”写实。纪实。现实。我们当然有权利怀疑狗子的文本是否具有“小说”的价值与概念,狗子也像做贼心虚似的,把这本小说称为“个人生活的报告文学”,说“自己坠入到自说自话的谵妄之中”。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下文简称《独白1》)成了他的符号,张弛对他的“主义”一直不以为然,阿坚时常提心吊胆地注视着狗子变节的丝毫可能。 
狗迷都读过他那本名作,都对他这本新作抱有深深的期待,何况这本小说号称“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2”。 
如果《独白1》是写喝酒的经历,那《独白2》写的就是狗子在躲酒中游走的9个城市间的“迷途”之旅,难怪狗子最初想把这本书命名为“一个啤酒修正主义者的独白”。《独白2》文本上自然而然的延续和重复,让那些期待狗子战斗力的人,多少有些失望,有些迷茫。 
酒是狗子用来对抗现实社会的武器,也是用来自残生命的凶器,习以为常的喝酒生涯是他早已养成的自虐与受迫害行为。狗子经常把阿坚、张弛称为“欺压”他的两座大山,并乐于早晚毁于他们的朋友关系。迫害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写作技巧,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著述类型,这种著述不是写给所有读者的,其针对范围仅限于值得信赖的聪明读者。它具有私下交流的全部优点,同时免于私下交流最大的弊端。狗子的小说注定只属于一小拨读者,小说中透露出的纯粹私密的生活,是读者所陌生的生活经验、不可替代的阅读对象与另类安慰的视觉形象。 
喝酒的人总是沉醉于满目微醺的状态,这本似乎被酒浸泡过的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散漫的醉意朦胧。那些期待把酒当成显影液的读者,只能从中得出虚无的印象,这大概正合狗子本能的意愿与初衷,对狗子来说“在酒后,我们的世界观是一致的”。“迷途”让人联想起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颓废、逃避、自我标榜、东拉西扯。道路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一起?怎么走?这是他们共用的诉求。去异地,寻别样的生活,在路上,没有尽头,直到注意力支离破碎,感受力迟钝薄弱。于是,狗子面前只剩穷途末路。 
熟知狗子的朋友,对他在《独白2》中对象与场景的甄别与遴选,有着浓厚的兴趣,死婴、疯子、妓女、瘸子、弱智一系列边缘人,他习惯于生活在前,写作随后,甚至同步追述,让自己的生活立竿见影般地得以体现。 
狗子享受着“酒后之人天然拥有的道德豁免权”拒绝寻找道德层面的价值,也拒绝阅读层面的刺激,就像他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文学意义一样。明眼人都可以发现在这本小说中狗子行文的一大新特色,就是经常在语言叙述中并置括号,并在里面又一遍言说,把前面的话注释或颠覆一番。例如:“如情此景令人泄气(这有点像跟人斗洒,对方是一个天生有酒精免疫力的家伙,怎么喝都不醉,自然这酒是没法斗的)”;“严寒从这个对手从他眼前溜掉了(至于酷暑——单指北京的酷暑——阿坚大概从来就没放在过眼里)”;“说他们是疯子(鲁迅的说法叫狂人)”;“她的噪音略沙哑(是否真的沙哑我不敢保证,但这是我对鸡的声音的某种莫名其妙的成见)”。这种叙述的纠结正是狗子对小说的所谓文学性的恐惧,对情节、故事、宏大叙述、崇高意义、抒情描绘的拒绝。 
后王朔时代那些坚守“真实性写作”的作家,如今已逐步拉开距离——张弛变形,阿坚流水,丁天精致,春树剪裁,石康矫情,曹寇夸张,顾前冷漠,阿乙节制——不论从个人狭义的文学期望角度,还是从广义的生活经验角度来说,他们和狗子都是在强化虚构与真实、诗意语言与应用功能的对立,这种迷恋日常生活文本,无一例外的面临着文字艺术有效确认的窘境。 
狗子说:“写作,唯有写作,你就是能一个人在角落里自己跟自己较劲。郁闷啊。”春树也曾对狗子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有写不尽的真实经历,何必恐惧素材的匮乏。幸好他们对写作的持续性,有着天然的自信。 
酒色不分家,狗子在书中说:“总之酒能灭色,但色灭不了酒,比如在热恋中,我往往喝得更凶而不是相反,于是就有女友问我(质问):我和酒,你选择谁?这种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她:选择你!然后一仰头把杯酒干掉。”如今,狗子自身的婚恋状况充满原生态的戏剧冲突,几乎够他一生写的。对于狗子勇于实践勇于献身的精神,对于坚持自我真实性写作的狗子,我当然也还存于一点点的期待,前提是——如果那也是小说。

by高星

 

 

 

 

作  者:狗子
出 版 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2-1

 

我从狗子手中接过《迷途——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2》(下文简称《独白2》)随手翻阅,他坐在我对面喝着啤酒。在我面前,文本的狗子和现实的狗子交叠在一起。到底哪个狗子更真实?窗外的细雨给路灯与车灯罩上暧昧的色调,一只黄鼠狼从我脑海中的街道悄然穿过。在餐厅无影灯般的光线下,我和狗子尴尬对坐,我的身体好像变成了印在纸上的字。

狗子是个一直在写处女作的小说家,永远用第一人称写自传式的小说,他自己也说:“我只会写身边的人和事,而且好像只会用第一人称的我。”写实。纪实。现实。我们当然有权利怀疑狗子的文本是否具有“小说”的价值与概念,狗子也像做贼心虚似的,把这本小说称为“个人生活的报告文学”,说“自己坠入到自说自话的谵妄之中”。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下文简称《独白1》)成了他的符号,张弛对他的“主义”一直不以为然,阿坚时常提心吊胆地注视着狗子变节的丝毫可能。

狗迷都读过他那本名作,都对他这本新作抱有深深的期待,何况这本小说号称“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2”。

如果《独白1》是写喝酒的经历,那《独白2》写的就是狗子在躲酒中游走的9个城市间的“迷途”之旅,难怪狗子最初想把这本书命名为“一个啤酒修正主义者的独白”。《独白2》文本上自然而然的延续和重复,让那些期待狗子战斗力的人,多少有些失望,有些迷茫。

酒是狗子用来对抗现实社会的武器,也是用来自残生命的凶器,习以为常的喝酒生涯是他早已养成的自虐与受迫害行为。狗子经常把阿坚、张弛称为“欺压”他的两座大山,并乐于早晚毁于他们的朋友关系。迫害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写作技巧,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著述类型,这种著述不是写给所有读者的,其针对范围仅限于值得信赖的聪明读者。它具有私下交流的全部优点,同时免于私下交流最大的弊端。狗子的小说注定只属于一小拨读者,小说中透露出的纯粹私密的生活,是读者所陌生的生活经验、不可替代的阅读对象与另类安慰的视觉形象。

喝酒的人总是沉醉于满目微醺的状态,这本似乎被酒浸泡过的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散漫的醉意朦胧。那些期待把酒当成显影液的读者,只能从中得出虚无的印象,这大概正合狗子本能的意愿与初衷,对狗子来说“在酒后,我们的世界观是一致的”。

“迷途”让人联想起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颓废、逃避、自我标榜、东拉西扯。道路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一起?怎么走?这是他们共用的诉求。去异地,寻别样的生活,在路上,没有尽头,直到注意力支离破碎,感受力迟钝薄弱。于是,狗子面前只剩穷途末路。

熟知狗子的朋友,对他在《独白2》中对象与场景的甄别与遴选,有着浓厚的兴趣,死婴、疯子、妓女、瘸子、弱智一系列边缘人,他习惯于生活在前,写作随后,甚至同步追述,让自己的生活立竿见影般地得以体现。

狗子享受着“酒后之人天然拥有的道德豁免权”拒绝寻找道德层面的价值,也拒绝阅读层面的刺激,就像他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文学意义一样。明眼人都可以发现在这本小说中狗子行文的一大新特色,就是经常在语言叙述中并置括号,并在里面又一遍言说,把前面的话注释或颠覆一番。例如:“如情此景令人泄气(这有点像跟人斗洒,对方是一个天生有酒精免疫力的家伙,怎么喝都不醉,自然这酒是没法斗的)”;“严寒从这个对手从他眼前溜掉了(至于酷暑——单指北京的酷暑——阿坚大概从来就没放在过眼里)”;“说他们是疯子(鲁迅的说法叫狂人)”;“她的噪音略沙哑(是否真的沙哑我不敢保证,但这是我对鸡的声音的某种莫名其妙的成见)”。这种叙述的纠结正是狗子对小说的所谓文学性的恐惧,对情节、故事、宏大叙述、崇高意义、抒情描绘的拒绝。

后王朔时代那些坚守“真实性写作”的作家,如今已逐步拉开距离——张弛变形,阿坚流水,丁天精致,春树剪裁,石康矫情,曹寇夸张,顾前冷漠,阿乙节制——不论从个人狭义的文学期望角度,还是从广义的生活经验角度来说,他们和狗子都是在强化虚构与真实、诗意语言与应用功能的对立,这种迷恋日常生活文本,无一例外的面临着文字艺术有效确认的窘境。

狗子说:“写作,唯有写作,你就是能一个人在角落里自己跟自己较劲。郁闷啊。”春树也曾对狗子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有写不尽的真实经历,何必恐惧素材的匮乏。幸好他们对写作的持续性,有着天然的自信。

酒色不分家,狗子在书中说:“总之酒能灭色,但色灭不了酒,比如在热恋中,我往往喝得更凶而不是相反,于是就有女友问我(质问):我和酒,你选择谁?这种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她:选择你!然后一仰头把杯酒干掉。”如今,狗子自身的婚恋状况充满原生态的戏剧冲突,几乎够他一生写的。对于狗子勇于实践勇于献身的精神,对于坚持自我真实性写作的狗子,我当然也还存于一点点的期待,前提是——如果那也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