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人际关系
导语: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即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交圈子对个人的价值而言,有时不亚于实际所拥有的物质资本。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一半以上劳动者现在从事的工作,都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某些社会关系介绍而得。这便是对社会资本的一个极佳的脚注了。

by梁捷 

过去人们常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种两分法来比较中西社会。研究者并非不知道“集体”与“个人”之间尚存在巨大的理论空间。小团体?微团体?关系、人情、交情、面子、圈子、哥们儿、阵营、派系?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无数相关的表述,只是研究者很难找到准确术语和研究工具对此加以论述。

社会学家边燕杰提出了“关系主义”,试图从“关系”这个人所共知的概念来看待中国社会,引发过很多关注。这个想法不算新,甚至一直可以追溯到梁漱溟、费孝通等前辈的工作脉络中去。但有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有了新的理论工具,即“社会网络研究”。它可以更准确、更深入地探究“关系”的本质。这项工具日趋成熟,已经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计算机、认知科学等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

假设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比如朋友)就划一条线,然后站得远一点,宏观地看,这些点和线就构成了一张“网”。这张网可能非常复杂,有的地方疏,有的地方密,有些节点显然是局部区域中的核心,另有些节点则孤零零地位于网络边缘。根据这张网,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许许多多的内容。一般而言,我们经常面临两种类型的问题。第一种,已知某个中心节点,试图寻找和分析与之相关的网络;另一种,我们已知一个网络分布,希望通过分析这个网络来找出其中的关键点。

中心度(centrality)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用来衡量网络中一个节点的重要性。对一个伞状的网络结构图而言,一个中心节点散射出许多点,围绕在它周围。这时虽然有许多节点围绕着伞的中心,可它们之间却没有联系,只有通过那个中心才产生了联系。这时候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认网络中的关键人,但整个网络的联系非常脆弱。如果去掉周围一个点,其他人几乎不会知道,而如果关键人消失了,整个网络也就散架了。

再考虑另一种结构,七八个节点分布在一个圆周上,每个节点都与其他所有节点有关联。这个时候很难找出网络的关键人。但是这种网络的联系却极为紧密,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发生变动,其他所有节点马上会得到信息。整个社会网络是一个强大的共同体,因为某些原因(取决于我们从什么角度研究关系)联系在一起,共同进退。

所谓“阵营分化”,部分起因是观念、理念、判断、意识形态的分歧,另一部分原因就是“社会网络”。每个人在作出选择之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判断自己与两方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假如我支持韩寒,并不一定因为我认同韩寒,可能只是因为一个我很尊敬的老师也支持韩寒,仅此而已。有了这种工具,我们在分析公共问题时,便不会拘泥于表层,而会更多地关注潜在关联,更为全面、深刻地来分析这类问题。

社会网络影响巨大,人们对此早就心知肚明,从血缘关系,到稍远一点的同乡、同学、同事,从车友、驴友到战友、狱友,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一直在支配着人的行为。但所有这些社会网络都是潜在的、隐形的,研究起来殊为不易。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即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交圈子对个人的价值而言,有时不亚于实际所拥有的物质资本。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一半以上劳动者现在从事的工作,都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某些社会关系介绍而得。这便是对社会资本的一个极佳的脚注了。

可是经济学家对此颇有分歧。上个世纪末,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 (Kenneth Arrow)与索罗(Robert Solow)就围绕“社会资本”展开一场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资本客观存在,只是研究手段还有局限,有待深入探索。后者则认为,社会资本无法在主流经济学脉络中予以清晰界定。虽不能否定它的实际作用,但也许只是一种毫无前途的理论假说,必将遭到淘汰。

学术研究的突破,很快终结了那些热闹一时的争论。最近十年,社会网络分析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斯坦福大学的杰克森教授(Matthew  Jackson)在前些年推出了巨著《社会与经济网络》,一下子奠定了这个学科的基本研究范式。从此,这个学科排上了经济系学生选修课的课程表。 

索罗怀疑我们能否宏观地、全面地评估社会网络,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经济学家先从微观入手,利用已有的数据,研究了许多局部的、区域性的网络,并从这些局部网络中总结出大量规律。毕竟经验研究表明,每个人日常保持密切联系的人一般不会超过150人,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小世界”中而已。 

如果要一个人迅速说出自己的社会关系,并对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评估,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翻一下个人的手机通讯录,查一下个人的QQ好友,再对他日常聚餐的伙伴、过节时的拜年对象作一番梳理,我们就有很大把握构建出一个基本的社会网络。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这种网络对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是极佳的研究对象。 

事实上,社会网络既是人所共知的存在,又是人们极不愿意披露的个人秘密,因为人们一边在利用它,一边要隐藏它。这张灰色巨网实在联系到太多的人,承载了太多不可公开的事。所以,方兴未艾的社会网络研究拥有广阔的前景,却也受到重重阻碍,因为它可能触及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东西。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