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支付成功之道

郭田勇2012-07-03 08:21

经济观察报 郭田勇/文 艾 瑞 咨 询 最 近 的 一 份《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声称46.7%网购客户都使用“快捷支付”。这一比率已经超过“网银支付”成为“账户余额支付”以外最受欢迎的互联网支付方式。

这实在是令人惊讶的数字,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仅仅1年半以前,这项产品才以支付创新的形式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很难想象一项互联网技术能够如此低调而迅猛地普及给大众用户。

作为快捷支付开创者的支付宝的公开数据可以佐证这一速度。2011年底,支付宝快捷支付的用户量为4000万左右,而不到半年之后,目前快捷支付用户已经达到7500万以上。快捷支付在支付宝的交易量已经超过50%。

而根据我的了解,现在像中国银联、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也推出自己的快捷支付产品,而且增长很快。

就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徐晓兰女士已经专门撰写提案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将这种创新产品上升成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

为什么快捷支付能够如此迅猛地打开市场?答案与用户体验不无关系。

就像App store上的支付流程一样,第一次使用快捷支付的消费者不需要开通银行网银,直接向支付机构提供姓名、身份证件类型及号码、银行卡卡号、有效期等信息,支付机构上述信息提交银行验证成功后,消费者输入支付密码或手机短信动态口令完成支付。这一切可以在2分钟以内完成。

而第二次使用快捷支付,消费者只需要选择“快捷支付”,输入支付密码和手机短信动态口令即可一步完成支付货款的动作。整个过程被简化到了极致。

在网上购物中,对技术的恐惧和耐心是两道很高的门槛,如果第一次不能顺畅地完成交易,很多人以后也可能不会选择在网上付款了。

不过,真正催促消费者使用“快捷支付”的其实是商户。

与传统网银相比,“快捷支付”的总体支付成功率超过95%,高出网银B2C支付平均支付成功率(各行平均65%)30个百分点以上。这就意味着商户在不做任何追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加近四成的交易额。只凭这一点,商户们爱死“快捷支付”了。

商户们热衷“快捷支付”方式的另一个原因是系统适应性。传统网银支付只能在安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IE浏览器的电脑上使用,而快捷支付则可以同时在Android、iPhone、MTK、J2ME、Symbian等各种手机操作系统上使用,而且支付界面统一。这对于那些雄心勃勃要做O2O的电商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根据艾瑞调查显示,正是电子商务行业大力促进了快捷支付的广泛应用。例如,报告显示43.9%的互联网支付用户表示只要网站支持快捷支付方式便会继续使用,31.0%的用户表示有优惠活动则会继续使用。

而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快捷支付又有其自身原因。

很多商业银行还对发生在2010年初,网银曾经遇到大规模的钓鱼和木马安全事件记忆犹新。在此之后,各家商业银行都升级了网银的安全产品,不过这也意味着用户使用网银付款变得越来越麻烦。如果支付机构能够分担风险管理的职能,商业银行何乐而不为呢?他们可以专心把产品和服务做得更好。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快捷支付”的支付机构与银行服务器有专线传输支付指令、无网页跳转,杜绝了交易过程中的钓鱼风险。除此以外,像是支付宝这样的领先企业还对快捷支付设立专项资金池用于赔付,推出了“快捷支付风险72小时全额赔付承诺”的服务,这就大大降低了与其合作银行的风险。

实际上,在与多个银行、电商企业高管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传统支付链条相对比较松散,各个主体之间的诉求差异很大。例如,电商企业要求高支付成功率,电商企业竞争激烈,每一次大规模营销的费用高昂,因此他们希望每次付款都能顺利完成;而商业银行要的是“不出错”,商业银行无法承受非信贷环节出现损失的情况,所以设置了严格的审核制度、交易限额以及各种辅助交易认证的插件,虽然保证了交易安全却让支付过程变得异常复杂;而消费者则是最分裂的人群,正常购物过程中消费者是最怕麻烦的群体,而一旦出现风险他们又变得急躁、易怒、无休无止地抱怨。

快捷支付之所以成功,因为它调和了商业银行、电商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将产业链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简单讲,第三方支付公司有效控制了支付风险,从而大幅度简化流程,提高了支付效率。

通过快捷支付,我们看到支付行业的发展以及支付技术的革新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刻不容缓,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都应该更宽容地看待年轻的支付机构,帮助他们。

毕竟,上亿消费者的选择不容置疑。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