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那些事
导语:导语: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吴娓婷 候任特首梁振英在“双非”孕妇问题上是“强硬派”。

梁振英在政纲里承诺,“在没有全面了解‘双非’孕妇来香港生孩子对香港各种社会服务造成的影响之前,2013年的配额是零。”就任在即,梁振英再次重申这一观点,并强调会通过立法寻求最终的解决之道。

近年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流通,然而,两地制度和资源的巨大差异让陆港之间接二连三发生矛盾事件。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中港融合过程中香港不能为金钱和利益让渡核心价值,香港应发挥自治传统,加强自治意识。

今年3月新一届特首选举过程中,“双非”孕妇问题作为与房屋、产业多元化等议题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再被辩论。三名候选人虽然做法有不同,但都认可需保障本地孕妇、学童的利益。

香港人怒了

梁振英近日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指出,从2007年到现在,香港平均每年有3万“双非”婴儿出生;香港居民的孩子平均每年出生4万,前者的比例非常大,给香港的医疗系统造成沉重的压力。

第二,这些“双非”宝宝根据法律是香港永久居民。统计处调查显示,有一半“双非”宝宝以后可能回香港上幼儿园、小学等。经测算,香港每一所幼儿园必须增容30%,才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当选后就做了这么一个声明,香港的医院也很配合,停收2013年从内地来的孕妇。”梁振英说。

重新检讨的还包括自由行配额和边境免签证等议题。可以预见,在梁振英新政府班子下,会基于本地利益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进出。

回顾今年以来的内地和香港冲突,代价不小。

今年农历新年前,数百名港人则在尖沙咀时装名店D&G门外抗议,批评该店限制港人在店外拍摄。

数天后,一内地游客的小孩在地铁车厢内进食点心面,香港人劝阻,孩子家长反骂港人。视频被放上网后,许多香港网民立即把矛头指向其内地人身份,声讨内地人不文明。

骂战很快升级,变得有点族群对立的意味,讨论话题扩大到香港人不讲普通话、香港人与内地人谁的文明程度高低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说普通话的香港人是“王八蛋”,香港人管不了所以才需要法治等言论。该言论在内地和香港均引发轩然大波。香港网友在Facebook上发起召集,周末到中联办门口遛狗要求其道歉。

2月1日,网民透过网上集资,自发在《苹果日报》上刊登广告:“香港人,忍够了”。广告抗议大量“双非”孕妇赴港产子,显眼处提出问题:“你愿意香港每18分钟花$1,000,000养育双非儿童吗?”

在街头,一些香港年轻人甚至围着内地游客唱改编歌曲《蝗虫天下》,场面令人尴尬。

好事变坏事

根据2010年的数据,自由行带来的总的就业人口是19.5万人,带来资金590亿港币,对GDP的贡献约为3.5%,这其中大部分是内地游客的贡献。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2011年访港旅客达419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2810万人次(67%)为内地人。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雷鼎鸣分析,若非自由行,粗略估计失业率会由3.3%推高至5%,损失7万个职位。以2012年春节假期为例,不少香港人外出旅游,但春节有70万内地人访港,抵消了港客流失,令饮食业营业额反升一成。

2009年,曾荫权指出,在CEPA下开放服务贸易和实施个人游安排后,截至2009年底已为香港创造54,700个职位,在内地则创造40,600个职位。

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同样是一项产业。“蝗虫论”发出后,一“双非”父亲撰文《双非父母:刚携孕妻香港回来——不得不说的真相》,详细描述了赴港产子的经历。在他的见闻中,内地孕妇赴港产子不仅为私立医院带来收入,还为不少香港人提供了从事中介服务的机会。

该“双非”父亲认为,香港生育率非常低下,香港未来的港口、金融、旅游业都需要人来从事。此外,香港政府开放私立医院也是将医疗产业作为增加香港收入的一种方式,并非香港市民认为的、内地孕妇自发“侵入”。

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林瑞麟也曾呼吁港人不应只用负面态度看待内地人来港产子,指这批子女也可以是香港的新鲜血液。

不过,尽管自由行带来的收益增长迅速,雷鼎鸣认为需要澄清的是,自由行并非香港支柱产业,相关收益只占香港GDP几个百分点,更多是显示中央对香港的支持。

自由行、“双非”孕妇问题引发民怨,有深层次的原因。

政府失责

内地和香港矛盾频发以后,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云写的《香港城邦论》备受追捧。在该书中,陈云呼吁香港加强自治。

陈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两地矛盾背后最值得担忧的是“香港政府失去调节功能、失去政策功能”,他认为,政府如有所作为,是可以减轻冲突的,例如设置自由行配额、在边境地区设置商城等。

陈云分析道:“内地和香港两地有三个“不平衡”:一是制度不平衡,例如香港有福利保障,旅客亦可享受住院、乘车优惠;二是土地面积不对称;三是人口流动不对称。港人进入内地后可以迅速分散在各个省份,但是大量内地人进入香港就可以将本地消费扰乱。”

“东京、泰国都有旅客接待区,香港必须要有配额。”陈云指出,香港城市生态非常脆弱,不可放任自流。

从2003年开始香港民间已对无节制的人员进入有积怨,但政府多年来没有作为,片面强调会受惠于内地经济增长,最终引发内地与香港之间直接冲突。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学副教授黎汉基指出:“两地融合的相关政策很多时候是单线条的、功利主义的。”

正是由于欠缺前瞻考虑,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引发的问题已冲击众多层面,例如产科承受能力、母婴护理设施、幼儿园及小学学额等。

另外,香港市民抱怨最多的楼价过高、商铺租金过高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香港土地供应不足。黎汉基指出,新加坡土地面积仅占香港一半,但开发充分。而香港还是延续着殖民时期的做法,以港岛区为中心。

“资金充足的时候没关系,但在大发展时期就不能这么做。”黎汉基说。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雷鼎鸣持类似观点。他说:“整个香港有土地1108平方公里,但是有多少土地是用来建了商业楼宇呢?总共有4平方公里,所以4平方公里基本上支持了90%的就业。”商业楼宇集中在中环、尖沙咀,推高香港土地租金。

黎汉基批评称,由于政府不作为,目前香港已被财团和地产商绑架。

普罗大众的一个感性认识是周边商铺租金大涨,而这些商铺通常变成所谓“四大产业”,即药房、电子产品店、金铺及化妆品店,基本服务于内地游客。这唤起了很多香港人的失落情绪,因为被“四大产业”商铺取代的是过去的本土商铺,原生态不复存在。

当奶粉、日用品被内地客越抢越贵、迪士尼游乐园挤满了不排队的内地人,港人开始用“素质低下”、“不文明”等词汇形容这群除了钱、没有什么好处能带来的群体。

守望核心价值

风波平息后,香港也开始检讨“蝗虫论”的说法太过分。有人指出这有违香港一贯的开放、包容精神。但香港人情绪复杂,他们认为政府为金钱牺牲了香港的核心价值,香港已无“公义”可言。

有媒体评论员提醒,香港本来是个开放的城市,所谓开放自由行或者内地的经济大礼包之类,实际上并不能算作对香港的恩惠。香港必须保持和强化自治精神,摆脱过分依赖内地的心态。

D&G禁拍事件之所以引发香港人的厌恶,原因在于该名店店大欺客,将手伸到了公共空间、剥夺普通市民的基本权利。这一行为挑战了香港社会对“平等、自由”的定义。香港市民担心,金钱会腐蚀香港的核心价值。

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家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核心价值包括人权自由、民主、法制,崇尚公平、平等,三权分立。人流、物流、资金流可以通行无阻,“但价值、法制是不能碰的”。

孔庆东宣称香港人管不了才需要法治,这种对法治的曲解正是与香港核心价值违背的地方,香港人害怕它会扩散开来。

香港要保持核心价值的呼声已此起彼伏。香港《明报》曾发表社评指出,内地人应该认知,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香港 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肯定不完美,不过仍然大有可取之处,否则香港不会成为许多内地资金南来寄泊之所,不会吸引内地不少富人移居,也不会成为内地孕妇选 择来港分娩之地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