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涛
读王小妮的《上课记》,大学生雷成虎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的家在陕西汉中,村子里不通汽车,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与外面的世界接头。贫困,是当然的。这种贫困带来的压力,让雷成虎入学不久就陷入了几近崩溃的状态。王小妮发现他不来上课了,“可能退学了,可能没退。”但她并没有去进一步追问。说实话,对此,连我这样的局外人都有点不忍了,而王小妮作为一名教师,她的表现是不是显得有些冷漠?
王小妮不是活雷锋,尽管她是东北人。面对学生的苦痛与绝望,她的确表现得很冷静。在海南婆娑的椰子树影下,她首先是一位观察者和记录者,而不是救助者。就是说,王小妮清楚学生们的无助与脆弱,也知道定然有人会在歧路上跌倒,而她是在等他们自己爬起来。
天助自助者。如果你自己要扑倒,没人救得了你。生命从来不曾平等,以后也不会平等。从深山里熬出来的青年,就是要在一群城市孩子中间高高举起手,表明自己对微薄的助学金也有强烈需要。举手,可能就意味着要撕裂心中的伤口。但在王小妮看来,这伤口只能由你自己去舔,你不舔,它就会在他人的无视下慢慢溃烂。
因此,学生们最终会意识到,与生活的真相相比,王小妮温柔多了,也安全多了,她只不过是在站着说话而已。她站着描述他们的痛苦与迷茫,站着表达自己的无奈与坚守,同时,她也希望学生们站着听,站着想,站着去面对。
我们比他们分裂多了
我一直克制自己,不要把《上课记》读成“教育黑幕揭露记”。王小妮自己也没有那样的居心,她谢绝一切可能更具刺激性的社会传闻,坚持只书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她采集样本的范围可能略显狭窄,但其真实的样态分布,却更接近中国普遍的现实。
提到90后大学生,王小妮这样说:“我渐渐发现在他们的内心和现实之间留有一个空间,一个缓冲带,他们早适应了在自我和现实间随意游离,那是一条由生物本能和现实环境共同塑造出来的切换通道。他们学会了在多种不同的立场观念角度间凭着惯性自如转换,不留痕迹,毫无尴尬、勉强和被迫,他们也由此得到保护,避免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王小妮的观察像柳叶刀一样精准,内含的批评也很不客气,但她并不认同“一代不如一代”的方便感叹。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我们这些游走于社会的成年人,没有人敢说自己比王小妮的学生表现得更好。事实上,我们比他们分裂多了,也比他们自如多了。谁有权哐当一声砸出一道线,线左是我们,可以任意胡作非为;线右是孩子们,却要永远保持纯洁无瑕?
我们早已知道,上课就是上课,课外的腌臜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自动变脸,自动切换话语方式和行事方式。对此,我们往往引以为傲,因为这就是所谓的成熟。王小妮说:“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
因此,读《上课记》,能感觉到王小妮的深切悲哀和惊心自省。她的悲哀,来自于无力掌控的现实。学生们未及迈出校门,就已经开始直面种种不公,而这不公,恰恰与她在课堂上的“布道”背道而驰。“我知道,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顶得住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眼下和未来里,不害怕,不趋功利,不计个人得失。”
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王小妮的话语系统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依然是打造美好社会的前提之一。因为与王小妮年龄相仿,所以我也同样不自觉地信这个。但是,非常明确的是,我们已不敢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们再做到这一点了。想一想,即使是毛时代,刘少奇也在暗地里对子女说过“要吃小亏占大便宜”的肺腑之言。那么,在何种程度上,不计个人得失是一种信仰;又在何种程度上,不计个人得失只不过是一种投资?面对年轻人这样的质问,我们真的无力给出确凿的答案。
竭力寻找希望的苗头
当然,悲哀之外,王小妮更在竭力寻找希望的苗头。王小妮说:“有人打击我说,不管你做什么最终都会白费,他们走出校门,很快会被社会吞没,丧失自我,随波逐流。我不相信人人如此。”这种清醒自持,应该是得益于课堂。在现场,与鲜活的生命密切接触,获得经验与体悟,这完全不同于躲在书斋里的冥思苦想。王小妮试图与学生汇成了一条河,尽其所能地奔腾激荡,在认同河床宽度的同时,却要奋力抵达边界。
有希望就有劳累,王小妮曾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可是,如果因为家庭贫困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都不能回一次家,他的心中哪个角落还容得下诗意?如果一个学生在天台的夜风中泪如泉涌地对老师告白“我真的需要钱”,诗意还肯停驻在她瑟缩的肩头吗?
王小妮说,在她教过的2006年新生班,75%的学生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之下,父母种田,或外出打工。诗意就是这样昂贵,又是这样廉价。
作为诗人,原来的王小妮是用作品说话,如今,学生才是她分量最重的作品。王小妮说:“不是我的课讲得多好,只是我对一项工作投入了情感和价值观,这样做的老师很多,稍加留心就能发现他们,默默地以纯粹个人品质和责任对待每一个学生,圣徒般的持守者是有的,只是他们自己没记录,也没被别人记录。”
想一想,为什么,听她这样说,我们会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安慰呢?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圣徒般的持守者,对我们会有什么好处吗?
是的,正因为有千万个王小妮在默默努力,我们的社会才能保持最基本的良性运行。“一个人的想法和力量太渺小不切实际,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妄想,可是,再三投入其中的冲动又不可消灭,只好顺应它。”这就是向善的本能,它有着微弱却顽强的力量,让千万个王小妮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忍受不公,却不气急败坏;无力宽恕,但也绝不刻骨仇恨。
就这样,《上课记》用完全个人化的视角,直接逼近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培养和提升的,是人的品质,而不是工具的质量。
不管是在读中还是在读后,这样一个念头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王小妮写这样一本书,我们读这样一本书,到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能揭示什么?揭示出来之后,又能改变什么?因为说到底,是恒信者不疑,原本就渴望向上向善的人,才能接受她的信念。那么,对于那些漠不关心的人,以及根本就不屑一顾的人,它会有什么影响呢?
对此,王小妮是这样说的:“我想试试,在后一代人身上,理想主义还有没有最后的空间。”然后她的正式态度是:“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让这徒劳发生。”
最后一句话,完全彻底地打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