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7.17:北大校长跪母
导语:北大校长跪母 刘卓志卖官 良知入法 学术论文打假 官员简历造假

北大校长跪母

背景: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浏阳老家,为母亲祝90大寿,长跪母亲膝前痛哭流涕。

在北大,周其凤是校长;回到老家母亲身边,他就是一个儿子。为母亲拜寿,是所有儿子的义务;哪怕这儿子有其他过错,他也有尽孝的权利。北大校长当然 可以批评,但批评者最好能分清公域私域。周其凤作为公共名人,网友也有权监督其私事。只是这私事本身无从指责,又不曾因私事而影响北大,那就不必拉郎配般 地“为批评而批评”了。

                                                                                                        ——《新京报》

观念不同很正常,但应有正确的论辩态度。要尊重他人,要理性。理性能让我们就事论事,明辨是非;也会使论辩更有说服力。何不搁置争论,为周校长的孝行喝彩。

                                                                                                        ——《京华时报》

对这一出“其凤探母”戏码,我们只是个围观者,但戏终幕落,我们更应该反思、讨论的是,是否如周其凤一样,我们在钢筋水泥丛林里走得久了,以致找到 孝道亲情那条老路,竟如此困难。周其凤的下跪拜寿、拥母哭泣,或许并非是最好的表达,却也不是最坏的一种,因为他毕竟踏上了回家探母的路。

                                                                                                        ——《新华每日电讯》

亲情,容不得矫情,这固然没错。只是,周的祝寿现场,果真是他在有意摆弄?若是记者不请自至,乡亲自发前来,而非他刻意为之,那情有可原;他跪地流涕,未必就是逢场作戏。他作秀与否,听听亲历者说法,或许比我们纸上推演更靠谱。

                                                                                                        ——《华西都市报》

 

刘卓志卖官

背景: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原盟委书记刘卓志8年时间86次受贿,其中13次卖官,收受贿赂达817万元,一审被判无期徒刑的判决生效。

 

正如公推、公选、公考未必能彻底防范用人腐败,但却能加大腐败成本一样,进一步推动党委班子集体用人决策的科学化,亦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一把手”卖官腐败。这个科学化,说到底就是集体决策就要有集体的样儿,至少要在这个集体内部做到民主推荐、民意测评,集体票决、票决权相等,全程实行匿名。惟其如此,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才敢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投下代表自己真实意愿的一票。

                                                                                                        ——《京华时报》

对普通公众而言,官员年龄、学历之类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这里面不仅涉及用人腐败,更涉及最起码的官员诚信品质。某种意义上,用人腐败污染的不只是水流,而是整个水源。所以,应该好好查查每一个薛新民背后是否都有一个刘卓志?

                                                                                                        ——《广州日报》

良知入法

背景:在7月15日闭幕的第四届“法治政府·南岳论坛”上,湖南宁乡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马贤兴抛出一个独特观点:“良知入法,要把良知写入法律总则!”

所谓的“良知入法”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所谓的“良知”对于执法者而言,就是遵从“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马克思语),他们凭着自己的良心和对法律的理解而独立办案。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并不在“良知入法”,而是要建立保障执法者依“良知”办案的制度。

                                                                                                        ——《新京报》

如果说法律总有漏洞,难以十全十美,那正是因为法律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法律的机器还有待修缮,以良知为灵魂的法律还需要更强的实战能力。当然,社会不仅需要法律之治,同时还需要良心之治,也即需要一套作用于人内心的道德律令,让人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是,这种良心之治无需写入法律之中,它的本质是道德自治,一旦行诸法律,其本质也就被消解了。

                                                                                                        ——《法制日报》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让法律过度地向道德领域进行延伸和辐射,不但浪费社会资源,还会导致缺乏起码的可行性和公平性,还会无形中戕害社会道德。“良知入法”是一个充满悖论、偷换概念的伪命题。

                                                                                                        ——《广州日报》

众人皆知良知之贵之美,却不信之行之,其肇因早已超离法律的范围,自然也非立法倡导就可逆转。那么或许可以说,立法万能主义的狭隘,混杂了误判与错乱,最能衍生非议之论。

                                                                                                        ——《华西都市报》

学术论文打假

背景:据国务院法制办网站消息,教育部起草的《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6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问题在于,在当前何为抄袭、剽窃,由于学术管理缺位而一直不明朗,一些高校就在处理学术不端时,把抄袭解释为“过度引用”,如果不加以明确,完全可能被各高校自行理解。

                                                                                                        ——《新京报》

话又说回来,意见稿的亮点还是有的,不但对论文作假的学位申请者明确了处罚规定,还强调指导教师的连带责任,严重者学校可解除聘任合同。这种倒逼机制能否从源头上堵住论文作假之风,不妨拭目以待。

                                                                                                        ——《广州日报》

官员简历造假

背景:近期有的地方爆出干部给年龄“整容”事件,如山西河津住建局局长薛新民数次年龄造假、山西临县女干部招工年龄造假等,引发公众质疑。

单纯地看,追逐利益,甚至谋取权力的行为,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也无法简单进行价值评判。但国家公职人员不择手段,违法违纪,伪造或改动个人档案信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职位和非法利益,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恶行,反映了这些人不正确的利益观、公职观和权力观,自然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也应当依法惩处。

                                                                                                        ——《新闻晨报》

官员简历造假必须追究提拔之责,这应该成为一个常识。普通公众都能知道的造假行为,负有考察监督之责的提拔者不可能不知道;即使真不知道,那也是严重的失责失察,同样必须承担责任。

                                                                                                         ——《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